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文章详情 作者主页 推荐阅读

林*

已发布1232篇文章|已获2450153阅读

如何打造以危重患者为中心的急诊一体化服务流程

其他科室 其他
2015-06-29阅读:918
来源:健康界 / 责任编辑:林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84年,系国内首批设立的急诊科,也是全国和天津市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还是天津市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13年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序列。

    在过去的2014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业务量惊人,接诊量为33万人次,抢救危急重症患者超过2万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6%,单日最高接诊量达到1800人次。

    尽管急诊工作非常繁重,工作压力大,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仍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主要归功于其建立的科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即从急诊、抢救、留观、重症监护治疗、康复和门诊随访一体化的管理。

    根据病情分级诊疗、分区救治

    在成立之初,该科室运营严重依赖其他科室,除科主任和少数几名医师固定外,值班医生大部分由内科、外科等其他专业轮流派驻急诊科,造成了医生流动性大,对他们的管理存在困难。

    1993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根据急救形势的发展需要,成立了急救中心重症监护治疗病房(EICU)。

    2001年,为了优化急诊患者的接诊、救治等流程,该医院将急诊科和急救中心合二而一,命名为“急诊医学科”.“两个科室合并后,建立了从急诊、抢救、留观、重症监护治疗、康复和门诊随访一体化的院内急诊医疗服务系统。”该学科科主任柴艳芬告诉健康界。

    随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开始了专科化进程。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知识和急救技术全面的专业化医师队伍形成。急诊规模逐渐扩大、设施逐渐完善。除急诊诊室、抢救复苏室、急诊观察病房、EICU、急诊综合病房、急诊手术室外,该科室1987年就建立了急诊超声检查室,1999年建立了急诊心电检查室。目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开放床位137张,拥有满足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诊疗的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心肺复苏机、纤维支气管镜、床旁血滤机、台式和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等多种设备。

    该医院急诊医学科遵从先救命、后治病、再分科的处置原则。当一名患者被送诊后,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会迅速采集他的病史和生命体征,评估病情,再根据病情分级安排患者进入红、黄、绿三区候诊。

    该科室通常按病情的紧急和危重程度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或次急症。急诊诊疗区按功能分成红、黄、绿三个区。红区为抢救复苏区,主要接诊心搏呼吸骤停、需要紧急气管插管、急性意识障碍、惊厥、严重呼吸困难、各种类型的休克需即刻处理的濒危患者,以及急性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活动性出血等短时间内可能致死、严重致残需快速处理的危重患者。黄区为密切观察区,接诊短时间内生命体征稳定但有可能病情出现变化的如哮喘、腹痛、高热、寒战、呕吐、闭合性骨折等患者,并严密观察;对于病情稳定、没有严重不适主诉的患者,则把他们送到绿区。

    急诊医学科在管理上采用科主任领导下的分区负责制,包括急诊诊室区、抢救复苏区、急诊留观病房、EICU、急诊病房,每个区域由1 ——3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长负责,同时还有总住院医生24小时做科室内部的协调工作。“急诊工作异常复杂,要应对各种事情。我就像是弹钢琴的人。”柴艳芬笑称。

想说什么在这输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