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文章详情 作者主页 推荐阅读

林*

已发布1232篇文章|已获2453088阅读

如何打通家庭医生签约的“最后一公里”

其他科室 其他
2015-08-13阅读:873
来源:健康界 / 责任编辑:林夕

    在原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已成为基层医院的新亮点。但目前从全国各地家庭医生服务落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

    个别地区还仅仅停留在一纸契约上,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享受一样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免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有的签约居民根本不知道签订了这纸约定到底起什么作用,就连一些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乃至管理者都说不明白签约与未签约的服务差别,有的居民甚至对签约有抵触情绪,认为是在走形式。

    究其根源在于家庭医生受个人技术能力、机构服务能力以及大环境等因素影响,无法取得签约居民的信任和依赖,改变不了辖区居民的就诊习惯,他们宁可报销比例低甚至自费也要到大医院去看病就医。居民对基层医院的利用度和满意度正在逐年下降,大医院依然人满为患,甚至盲目扩张,基层医院有的门庭冷落,有的沦为“大药房”.

    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办法就是实施“分级诊疗”.作为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分级诊疗”已成为各级卫计委2015年的工作重心,如何让群众在出现健康问题时首先考虑就近就诊,让他们满意基层医院的服务,彻底改变辖区居民的就医习惯,真正实现“小病在基层”的良好局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解决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入手。

    目前全国各地实施“分级诊疗”的进度和招法各不相同,例如上海正在加紧实施将大医院专家预约号的一半量下放到基层医院,这样一来在网上和大医院挂号处预约不到的专家可以通过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来实现。深圳市将医保分为本地医保和外地医保,外地流动人口看病时必须先到基层医院就诊,只有在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能转到大医院享受医保政策看病就医,否则只能自费。可是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推出有效的“分级诊疗”政策,基层医院一味“政策”来实现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使用率是不行的,这将导致辖区居民对基层医院的不满和弃用,基层医院的生存也会出现恶性循环。

    为了让辖区居民真正信任基层医院,信任他的家庭医生,同时培养他们对家庭医生的依赖性,让“签约”不再是**,我们必须解决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在充分调研辖区对专科的就诊需求和考虑自身条件的前提下,以全科为基础开设特色专科,例如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社区服务中心在开设基本医疗科室外,还开设了皮肤科、眼科、耳喉鼻科、泌尿科、肛肠科、骨科、妇产科等专科科室,当辖区居民出现眼疾、皮肤过敏、肛肠病变等症状时,可以足不出镇就能随时解决病痛问题。当然,每个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要有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意识,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只有基层医院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赢得辖区居民对它的信任,也才能让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产生依赖性。

    逐步健全转诊机制

    通过和区内上级医院形成协作医院的关系,建立不同形式的转诊和对口支援机制,实现远程诊断、临检中心协助、大型仪器资源共享、专家协作与培训指导专科业务等支援项目。协助签约的居民在向上级医院转诊的过程享受诸多优先、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使签约居民少花钱,看好病,让他们主动签约。此外,可与现在兴起之秀“医生集团”进行对接,方便家庭医生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帮助签约居民通过“全科→专科”的通道,解决重病诊治的需求,使患者可以快速、及时、方便、准确地看上病。

    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沟通和交流

    要改变居民的就医习惯,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增加他们对社区医疗的认同感和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比如,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保障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的沟通,为家庭医生配备专用手机、印制名片,每名签约居民都能很方便的联络到自己的家庭医生,同时要求参与签约的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固定每周至少一天下村定点在村卫生所坐诊或提供一天***,耐心解答签约居民提出的健康问题,在沟通过程中增进互信与感情。

    为了能使家庭医生实至名归,真正的服务百姓,作为基层医院,我们只有通过管理模式的积极创新、团队建设的扎实推进、医疗服务的精益求精,架起医院和居民之间的信任桥梁和依从性,助推“分级诊疗”的实施,使“预防为主、防止结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得到深化,提高辖区居民对基层医院的利用度、满意度和信任度,逐步实现“小病在基层”的愿景,切切实实打通了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本文作者系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部书记、主任)

想说什么在这输入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