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爱医 / 责任编辑:点滴管
前言
甲状腺癌作为普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规范化手术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彻底切除肿瘤+保护喉返神经(RLN)功能"。临床受限于术中神经监测设备(IONM)和专科麻醉支持,在处理甲状腺癌时面临"肿瘤根治性"与"神经功能保护"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一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根治术实践,结合笔者在临床的工作经验,深入剖析在资源约束下的神经保护策略,提出一套兼具安全性与可行性的临床方法,为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分享。
病例回顾
患者女,48岁,因“颈前肿物6月”入院。
病例特点:患者自诉6月前感颈部转动时不适,程度不剧烈,无放射痛,压之无疼痛,皮肤无红肿破损,无发热、寒颤,无咳嗽、咳痰,无盗汗,无心情烦躁,无胸闷、气促、心悸等不适,未引起重视,未予特殊处理,近来压之感疼痛,遂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完善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右侧结节以及颈部多发淋巴结,完善抗原检测提示阴性,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收治我科。患者本次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通畅,体重无明显变化。病史: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疾病史: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传染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病史,1月前感染新冠。预防接种史:患者与家属已接种新冠疫苗。外伤史:无;手术史:4年前因摔伤骨折行手术治疗。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长期用药史:无。
体征:T:36.3℃, P:82次/分,R:20次/分,Bp:123/79mmHg。双侧颈部对称,颈部皮肤无红肿热痛,颈部未见血管充盈怒张,颈软,气管居中,峡部近右侧甲状腺可扪及7.7*5.5mm结节,边界欠清,表面光滑结节,有压痛,活动度不明显,左侧未扪及明显肿大结节,双侧叶内未闻及明显血管杂音,双侧颈部可扪及多发肿大淋巴结,颈部活动无受限,颈椎无压痛、叩击痛,全身感觉无异常,无感觉减退,四肢活动正常。
辅助检查:
门诊B超示:甲状腺峡部近右侧叶低回声结节:考虑TI-RADS4a类,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可见。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正常;
诊疗决策分析
手术方案选择
甲状腺癌的手术范围需根据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风险及患者需求综合评估。本院虽无法开展术中神经监测(IONM),但可通过"解剖标志辨识+术中实时评估"实现神经保护。
1、手术范围的个体化决策:
肿瘤位于左叶中下部,直径>2cm,突破包膜(超声提示边界不清),需行"甲状腺左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符合ATA指南推荐)。
右叶及对侧中央区无异常,避免预防性右叶切除(减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风险)。
2. 喉返神经保护的策略:
关键解剖标志:RLN多位于气管食管沟内,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动脉交叉法"定位)。
操作要点:紧贴甲状腺被膜分离(避免损伤神经鞘),术中实时观察声带运动(通过麻醉医师协助评估)。
临床经验总结:在手术方案选择中需遵循"根治性+功能性"平衡原则——本例通过精准的解剖定位和实时神经功能评估,在无IONM条件下实现了RLN零损伤。
二、手术技术的改良实践
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核心难点在于"彻底切除肿瘤"与"保护RLN及甲状旁腺",临床需通过技术改良实现这一目标。
1、喉返神经的"三步定位法":
第一步:解剖甲状腺下动脉(识别"动脉交叉点",RLN多位于动脉后方或下方)。
第二步:沿气管食管沟钝性分离(避免暴力牵拉,保持视野清晰)。
第三步:术中"迷走神经-RLN连续性观察"(从迷走神经分叉处追踪至甲状腺,确认神经连续性)。
2、甲状旁腺的"原位保留技术":
识别标志:甲状旁腺多位于甲状腺后被膜(上旁腺)或甲状腺下极周围(下旁腺)。
操作要点:紧贴甲状腺被膜分离(避免误切甲状旁腺),对可疑组织行"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本例医院未开展,改用"肉眼观察+触诊质地"判断)。
临床经验总结:临床在无IONM条件下,可通过"解剖标志辨识+术中实时评估"实现RLN保护——本例通过"三步定位法"精准定位神经,术中麻醉医师协助评估声带运动(咳嗽反射存在),避免了神经损伤。
三、围术期管理
甲状腺癌术后需重点关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及"出血"三大并发症,需特别关注"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
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预防与监测:
术中操作:原位保留甲状旁腺+避免过度牵拉。
术后监测:术后24小时每小时测血钙(本例术后第1天血钙2.1mmol/L,无低钙症状)。
补钙策略:若出现手足麻木(血钙<2.0mmol/L),予葡萄糖酸钙10ml ivgtt q6h+骨化三醇0.25μg qd口服。
2、喉返神经损伤的早期识别:
术后即刻评估:患者发音是否嘶哑(本例术后声音无变化)。
动态观察:术后第1天行间接喉镜检查(确认声带运动对称)。
延迟性损伤处理:若术后3天仍声音嘶哑,需排除水肿压迫(予地塞米松10mg ivgtt qd×3天)。
3. 出血的主动防控:
术中止血:甲状腺残端双重结扎+荷包缝合(减少渗血)。
术后引流:放置负压引流管(持续吸引24小时),若引流量>100ml/h需警惕血管残端出血。
预后
最终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2N0M0,Ⅰ期)。
手术方式:甲状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6枚淋巴结,均阴性)。
随访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无声音嘶哑及低钙症状,颈部超声未见复发。
实践思考
一、甲状腺癌手术能力提升路径
基础能力的标准化建设:
配备高清显微镜(放大倍数≥5倍)辅助神经辨识。
建立"甲状腺癌手术操作规范"(明确解剖标志和解剖层次)。
二、多学科协作的实践
1、麻醉科的精准支持:
术中维持浅全麻(避免深度麻醉抑制咳嗽反射)。
配合术中声带运动评估(通过观察气道压变化间接判断神经功能)。
2、病理科的快速反馈:
术中冰冻切片(确认肿瘤边界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术后常规病理(明确肿瘤分期及切缘状态)。
三、患者教育
1、术前沟通的重点:
向患者明确"手术范围"(需切除左叶+峡部)和"神经保护目标"(避免声音嘶哑)。
强调"术后低钙风险"(可能出现手足麻木,需及时补钙)。
2、出院指导的"可操作性":
饮食调整:高钙饮食(牛奶、豆制品)+避免高磷食物(减少钙流失)。
活动指导:术后1个月内避免颈部剧烈活动(防止出血)。
复查计划: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及颈部超声。
结论
临床在开展甲状腺癌根治术时,需以"肿瘤根治性"和"神经功能保护"为核心,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构建"解剖标志辨识+术中实时评估"的神经保护体系。本文通过一例典型病例,总结了"三步定位法"的精准神经定位技术、"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保护策略,以及"早期识别+及时干预"的围术期管理经验,这些方案源自基层实践,兼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