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小儿液体疗法及护理
小儿液体疗法及护理教学视频
一、小儿体液平衡特点
(一)体液总量与分布
体液分布于两个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后者分为血浆及间质液两部分。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婴儿占70%,2—14岁占65%,成人占55%—60%。主要是间质液比例较高。
(二)体液的电解质成分特点
细胞外液的电解质以Na+、C1-、HC03-等为主,其中Na+占阳离子总量90%以上,细胞内液以K+、Mg2+、HP042—和蛋白质等离子为主,K+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三)水的交换
每代谢418kJ(100kcal)热量,约需消耗水120—150ml。每天排出的水分包括:
①不显性失水:肺呼出的水量为14ml/418 kJ,皮肤为28ml/418kJ;
②汗液的排出为20ml/418kJ;
③大便中的水分为8ml/418kJ;
④尿液为50—80ml/418kJ。
小儿水代谢有以下特点:
1.小儿水代谢旺盛
2.不显性失水多 体温每升高1℃,不显性失水约每日增加13ml/kg。
3.消化液分泌吸收量大
4.肾调节能力差
#p#儿科护理学-小儿液体疗法及护理#e#
二、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一)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部分热量
(二)电解质溶液:
1.生理盐水 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用
2.高渗氯化钠溶液 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于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碱性溶液
1)碳酸氢钠溶液 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
2)乳酸钠:休克、缺氧、肝功能不全、新生儿或乳酸潴留性酸中毒时不宜使用。1.87%乳酸钠为等渗液
4.氯化钾溶液 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需稀释成0.15%~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能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三)混合溶液
例题:配制2:1液180ml。
2:1液指2份生理盐水+1份等渗碱性液,共3等份。
首先计算出每份液量,180ml÷3=60ml
生理盐水所需量为60ml×2(份)=120ml
1.87%乳酸钠所需量为60ml,用11.2%乳酸钠配制所需量为60ml÷6=10ml,加10%葡萄糖50ml。或用5%NaHCOa配制所需量为60ml÷3=20ml,加10%葡萄糖40ml。
(四)口服补液盐(ORS液)
#p#儿科护理学-小儿液体疗法及护理#e#
三、液体疗法
(一)补液原则
1.补充累积损失量
(1)定量 轻度<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20ml/kg,临床按计算量2/3给予
(2)定性 低渗性脱水补2/3张-等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张~1/4张含钠液。
(3)定速
原则上先快后慢。累积损失量应在8—12小时内补足。滴速约为每小时8—10ml/kg。重度脱水或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首先静脉推注或快速滴人2:1等张含钠液20ml/kg,总量不超过300ml,于30一60分钟内静脉输入。
2.补充继续损失量 继续损失量是指补液开始后继续丢失的液体量。补充继续损失量一般用1/3张-1/2张含钠液。
3.供给生理需要量 供给基础代谢需要的热量。婴儿每天需水60—80ml/kg,实际用量应除去口服部分,用1/4张一1/5张含钠液补充。
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在后12—16小时内输入。滴速为每小时约5ml/kg。在实际补液过程中,一般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并根据治疗效果,随时进行调整。
(二)几种常见疾病的补液方法
1.新生儿时期的补液 应慎重。新生儿正常时血钾即偏高,生后几天短期补液可不给钾。新生儿补液速度,一般每小时不应超过10ml/kg。
2.婴幼儿肺炎的补液 应尽量口服;重症者静脉补液时补液量要控制在生理需要量最低值,约为60~80ml/kg,速度要慢。
3.营养不良伴腹泻的补液
补液按体重计算后,应减少总量的1/3为宜,用2/3张含钠液补充。在补液过程中易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应及时补充,由于心功能较差,补液速度应稍慢。
4.急性感染的补液 如无特殊损失可给予1/4张~1/5张含钠液。严重酸中毒才需另外补充碱性液体。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通过电话(400-626-9910)或邮箱(zlzs@120.net)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