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七岁多那年,也就是1952年八月秋收后,稻谷晒干了,家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国家交纳公粮。
一天早饭后,16岁的哥哥和我在爸爸的带领下,背、挑着两百斤颗粒饱满、晒得钢钢的稻谷,送到离家二十多里远的响滩双山子通往高峰的大路旁一家大瓦房的院子里。爸爸背了一百多斤,哥哥挑了八九十斤,我背了一升就是八斤,装入麻布口袋放小背篼里背着,父子三人的运交公粮队,上坡下坎,穿场过桥,山路弯弯,边走边歇,走了好半天才到达交粮地点。
那时政府还没有专门的粮食仓库,更没有公路运输,收储公粮的大院子是临时征用的民房,集中收储以后农闲时再征集农民运输到渠县三汇水码头船运其他地方,这个收粮点是响滩经高峰、佛楼,前往渠县三汇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农民们送来的公粮顺着大院子的阶沿在地坝里摆了几大圈,等待着收粮验收人员验收合格才能再背、挑去过秤交粮。验收的方法原始、简单:验收员抓起一把稻谷先看成色和干润程度,再拈几颗一颗一颗地放嘴里咬,咬出碎响声,谷粒断面有光泽而没有粉末落下才算合格;不合格的必须退回晒干或就地翻晒达到合格才交得脱,我家的公粮自然是合格而顺利通过了验收关的。
验收过程中,粮主们都坐在自己的粮袋粮筐跟前打开袋、筐露出稻谷,焦急地等待着验收,只怕自己送来的稻谷不合格,见验收员一走近,就争着叫喊:“同志!你咬我的看看!”弄得验收员忙不开交,这句话也成了农民们在回家路上互相取乐的笑话:“同志!你咬我的看看!”一路欢笑着各自回了家。
爸爸让我背八斤稻谷一起去交公粮,并不是要我给他们分担点重量,而是让我去历炼意志,早些见识社会,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也乐意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么走一趟,还确实锻炼了意志长了些见识。现在的孩子在这个年龄,上学、放学都要家里大人送、接,除了读书,其他什么家事都不做,不知是不是好事!
从这次送、交公粮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看到了农民忠诚爱国的纯朴!虽然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全国农民这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奉献与积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受到伟人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那句名言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