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议:厥阴的病机是阳气虚弱,感受致病因素后出现的功能郁滞状态。发热是功能受阻后所产生,相对少阳证而言,是一种功能衰弱的往来寒热,只不过间隔时间比较长罢了。发热厥冷的多少取决于功能的进退消长。
2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
3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议:古今注解伤寒家多数认为乌梅性敛杀虫,这就造成了厥阴主方乌梅丸难解原因。愚以为学习伤寒论应该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以及方书中的单方来解释药性而不是遵从《内经》。本经中明言乌梅解天行大热,下气。无一字杀虫的论述。也就是说乌梅为解热降气之品。类似于柴胡,不同在于柴胡解热而宣散。(治疗因内部功能淤滞压强增大温度升高的发热)
本草纲目中附载几首方子用乌梅治疗大便不通 腹胀 此正是乌梅能降气之明证!有鉴于此,愚于临床特别留心于乌梅之功用,以之用于胆囊炎,胸闷肋胀(为了观察疗效单用乌梅未用其他理气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乌梅理气而不伤气血,所以特别适用阳虚气滞 ,阴虚气滞之体质者。(虚则不耐宣散之品,犹如残灯拨火疲马加鞭。这也是为什么古语说柴胡劫肝阴的道理。)
乌梅方解:
干姜,附子,蜀椒,人参扶助功能温振中阳(大建中加附子)。当归,桂枝,细辛(取当归四逆汤主干药)寒郁久了就会影响血液循环故需温通血脉。黄连,黄柏清除胸腹郁结之热。主药乌梅解热降气,疏理因整体功能阻滞产生的寒厥和发热交替。而杀虫只不过是乌梅丸的附带功效而已。
唐王焘《外台秘要》杀虫方五十四首无一首用到乌梅,外台方皆为唐以前制方,可见乌梅不是用作杀虫的药,起码不是主流杀虫药。但在外台天行病篇却有多首含有乌梅的方剂用来解热。由此更能证明乌梅为解热而设,非是针对杀虫。
4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议:温通血脉之方,适于单纯寒症。当归一药,清代医家曹存心先生云:温经较附子尤应手。
本章节脱漏太多,但实有迹可循,一部《伤寒论》就是示人以各种体质功能状态不同的人在感病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以及相对应的治法。也是仲景先师阐述的相对功能论。少阳可以合并阳明,那么厥阴何尝不能合并太阴!大匠只能示人以法,巧妙则在各自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