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我的《伤寒论》笔记----伤寒论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叱***o 楼主
+关注

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议:桂枝汤旨在温经散寒解痉止痛,加葛根解肌舒筋解痉,加麻黄发散共同解除由风寒等致病因素侵袭体表而引起的项背拘紧挛急的状态。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议:此论风寒等致病因素袭表,体表避拒致使机体内里压强增大,腹内压增大上迫则呕吐,下迫则下利。加半夏专长于降逆止呕。

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议:本条疑有脱漏。此句“脉促者,表未解也。”在康平本中为小字,也就是说明是后来注释的。当应和前面桂枝证误下,“脉促胸满表未解也,与桂枝去芍药汤”条参看。后一段为***的喘而汗出伴有下利的,葛根芩连汤主之。为里热(内里机能亢奋)壅迫所致。

此方为里热壅迫在上则喘而汗出,在下则下利而设。葛根清凉宣散和芩连能除壅结之热。

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议:桂枝配甘草温振阳气,麻黄配杏仁发汗解表而定喘。杏仁善于治疗喘证由桂枝加杏子厚朴而知更兼具解肌宣散之效(可参考麻杏薏甘汤法)。非独为喘促而设。

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议:同上之葛根汤类似,此肺内压大致喘(上呼吸道黏膜闭拒,内里压强增大),以麻黄汤善发汗解表而长于定喘为合适。太阳,阳明,是功能分级概念。表示相对强弱。人体体表防线包括皮肤及黏膜。**局部周身都会有反应,就像左右眼的对光反射一样。

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议:大青龙为麻黄之变即加倍麻黄量以发汗解表,多加甘草,姜,枣与桂枝汤法类似,旨在温振阳气,以助麻黄解表,因为有烦躁故加石膏清除余热。

7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麻黄桂枝甘草共用散寒解表,细姜夏共用散寒化水气兼能降逆止咳,五味子专长于降气止咳。芍药功在降泄水饮,另外芍药还有牵涉作用,因内有停饮阻滞机能,故不能过分发散。

8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议:似当据脉证,虚者桂枝汤温振阳气微发散即可,更宜参考麻桂法或桂枝越婢法。

9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三 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议:下后里气受损,用桂枝汤温阳散寒为救逆之法,因微喘说明里气受损并不严重,故不必去芍药,若胸满脉促,芍药则必去之。厚朴杏仁功专降气定喘。

1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议:少阴厥阴都出现了烦躁,这种烦躁其实是阳气不足虚滞不畅(以局部为研究对象,功能因机能衰落而出现淤滞必会造成局部堵塞压强亦随之增大。)所致的虚烦,烦与不烦之间就是一个阈值的问题。因为白天阳气盛,(太阳能足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人体功能相对夜间为大,代谢也旺盛。若虚滞的阳气在夜间不足以引起烦躁那么白天得太阳能之助可能就会出现烦躁。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议:凡是救阳,仲景先师都用生附子,汉代之附子皆为野生,制法为火炮法。现代的附子大部分为栽培品,再加上现代的制法水漂水煮致使有效成分流失过多。所以现在的制附子药效与野生的生附子药效相差实不能以倍数计。用之以急救自然有天壤之别。

1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发汗后身疼痛为气血经脉一时失于舒畅,用桂枝汤法温通经脉解痉止痛为正治,然由脉沉迟,沉应无力,则反应功能不足,血液对脉管不能保持正常的压力,也就是压力减小了,这时就需扶助功能了。故加用人参。因为主要矛盾为身痛,故多加芍药以解痉止痛。又欲使其达表,故亦多加生姜。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们经过无数次的人体实践总结得出来的确确实实的经验,怎么能不可信呢?!

伤寒论中一味药的加减法度:

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 桂枝加芍药 小建中 因为桂枝汤向外发散的功能并不是很强,故当多用了功偏降泄的芍药后就影响了其外散的功能了。所以小建中和桂枝加芍药就是温里解痉止痛法而不是发表散寒了。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麻黄附子细辛和附子大黄汤 附子细辛加麻黄就是发表外散,加大黄就是温里攻下了。

1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此句应该是个倒装句。意为: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石膏倍用于麻黄,它的主要作用就不是发表了而是透热。无大热是相对白虎汤而论,此方证之模型为热势初向外透,因初透好比锅阀门刚开外口小而里面压强大,若阀门完全开了压强反而相对小了。

13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议:桂枝甘草汤法是个温振阳气扶助机能的基础方。发汗多损伤心阳,功能就会减弱,原有之心脏正常传导就会出现因虚而滞。(犹如没油的发动机也会出现抖动一样)

14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议:本经中茯苓主胸胁逆气。这与后世认识不同。在外台秘要中有很多关于茯苓降逆气的用法。可参考。脐下悸动也就是跳动,为水液停聚阻滞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压强增大则气机上逆。桂枝辛香宣散能降气机,茯苓降泄水饮逆气。茯苓的主要作用为泄水,如需降逆。需用大量。类似的方法在后世方书中有用大剂量车前子治疗吐血的。甘草大枣扶助中气。

15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议:此条水阻气机较上为重,气机上逆的表象也重。故加用术利水。(此处之术考虑为苍术,苍术宣散水饮的效果远远优于白术) 水阻于下,再发汗。这就犹如下边被固定再用力往外拉扯,身体在一对作用力下会出现抖动。

16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议:此条出现身瞤动这就说明了周身水液都有停聚的征象。这是水液停聚阻于周身出现发热之外证,当病理性停饮阻碍了血液循环时,就会出现心悸头眩。出现这些症状都是因为一身阳气衰少,故用附子温振阳气,生姜散水,茯苓白术渗利水液,白芍降泄水饮。

古方有芍药者多有腹痛之兼证。可参考先贤陶弘景所录之汤液经法(附于后)。

17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议:汗后出现气少难运,功能不足,气机郁滞。

以甘草人参补气,姜夏辛温宣散助运,姜夏合用为治疗腹内痞满呕逆之常用药对。其病机皆为中焦气机壅滞。厚朴理气除满胀。

18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议:脉浮,是水阻致使里气壅滞,发热为功能阻滞后做功而来。术配茯苓猪苓泽泻用于利水,桂枝辛香开散,能散气机之壅滞。多饮暖水,汗出后气机便得透达。不论有无表证,多饮暖水都会出汗。汗非是表解,乃是气机畅达。不然以丁点之桂用以解表,似乎于理不合。若果是解表,那么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都有解表的作用了。下焦病古方多加桂,在《外台秘要方》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议:郁热内扰,豆豉清宣,栀子清热除烦。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都为对证加用。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议:烦热郁滞胸腹为栀子豉汤的病机。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议:枳实配厚朴为治疗腹满之常用药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议:本为郁热内扰,大下后,损伤中阳,加干姜温振胃阳。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0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 (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议:条文中之“过经”当为衍文,因为伤寒中所论治病方法,都是随证治之,有七八日,太阳病仍在者,还有经过误治某证仍在者,仍按法治之。充分体现辩证的灵活性,并不是某天有某病,过多少天就“过经”的强加之说辞。伤寒论和内经是两个体系。按陶弘景,皇普谧所说,仲景广汤液经法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如果这么重要的引用文献在伤寒论自序中都没有说,怎么会说些关系不太大的医籍呢?再说汉书艺文志中明确说明了医经家 经方家之分。可见内经和伤寒为两个流派。春秋战国以后百家争鸣,故而流派很多。何以后世独尊内经统领百家,难道只因其冠名黄帝?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不敢质疑?那么就不要谈学术了!

此条柴胡证与小柴胡后不解。呕不止,心下急,断为内有实积。似应参合腹诊。

21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消(二两)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议:日晡所发潮热,也就是阵热。人体的功能代谢都与太阳能息息相关,物理学中:分子运动与温度成正比,也就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减慢。一天中随着地球的自转有了昼夜之分,日照的时间决定了温度的高低。一般下午1-3点时为一天温度最高时,它出现在太阳直射后,一天中凌晨1-3点温度最低,是因为黎明前是得不到太阳光能的最后时间。人体有自身的调节性。日晡时为下午3—5段,刚过最高温度,温度开始下降。人体机能亦开始减慢,这就好比开着车从高速档降到低速档,发动机被闷住呜呜作响一样。它的原理类似于摩擦力做功。

凡有潮热,仲景先师皆断为实证。(似应参合腹诊法,凡实积必据按。)因有柴胡证,故用柴胡法。

22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消(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议:热结停血于少腹。(类似于热结停食之调胃承气汤,都用了甘草芒硝大黄,加了桂枝桃仁,也就是一半的桂枝茯苓丸,这是古方的组方特点,在下焦喜用辛香理气宣散之品。)又因兼顾淤血故加桃仁。

23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讝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议:此条为下之后里气受损而致的功能壅滞。也就是柴胡系证,小柴胡法扶助功能而开壅滞加桂枝龙牡法温阳镇静,因小便不利再加茯苓。疑脱甘草一味。

24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蜀漆 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积聚邪气,蛊毒鬼疰。《本草纲目》记载方:小儿惊许暴:惊猝死中恶。用蜀漆(炒)二钱,左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名千金汤。(阮氏)可见在此处蜀漆用于开散闭结之气机。人受惊则气易结易乱。此为温助镇静法。凡易惊乱者,多功能虚弱。

25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议:此处辨别膀胱蓄水与下焦蓄血之间的区别,膀胱关元下焦在这里是互词代指下腹部。(近贤丁光迪先生在百年中医临床家一书中有专篇讨论)

若真膀胱蓄血,小便如何会利?

26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013-06-28 20:49:39  3629 浏览
全部评论
b****a 抢首赞
要学习的东西真得太多了。
2016-01-10 20:05:13·山东省 回复
l**n 抢首赞
今人能认识伤寒真谛的太少了,不得不说是中医的遗憾之处
2015-10-02 22:07:10·福建省 回复
登录后查看全部评论
2
热门推荐
医生不愿收治“复杂病人”?
社区医院增设“延时门诊”,效果如何?
如何看待医院之间内卷?
聊一聊长期困扰医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