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我的《伤寒论》笔记---伤寒论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叱***o 楼主
+关注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议:太阳病指正常抵御下的表病,表病的产生是风寒(包括细菌病毒)等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被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上呼吸道粘膜等)避拒于外所致。因为皮肤黏膜避拒外在的致病因素,皮肤黏膜的散热透气功能必然会发生障碍,这就直接引起机体内部压强增高。(物理模型:这就好比在一个高压锅的排气阀上压一块石头,若排气散热障碍则锅内压强必增高,温度亦随之增高。)当然这必须是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也就是说代谢正常产热产能正常。这也是区别阴病和阳病的标准。因为风寒等致病因素导致皮肤散热透气功能障碍,机体功能作用于体表的压力就会增大,故表现在脉管上之压强增大,压迫血管产生疼痛感觉。而头项部因为血流旺盛功能强盛故压强亦大疼痛亦愈强。皮肤血管收缩表层供血供热不足就会出现恶寒等症状,血管收缩,内里压强增大,脉位就会相对向外表现为浮脉象。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议:中风为表病之虚证(功能相对虚弱),再以高压锅为模型。若这个锅性能不好,当压强在正常阀门承受压范围内时它就开始漏气了。这时当外面阀门压一块石头时,未到正常阀门压它就已经开始漏气了。这样这个锅就达不到正常锅的压力。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议:在高压锅物理模型的基础下,必先压强增大随后才是温度升高。物理学中温度与压强成正比。故言: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而首先表现的是机体内里的压强升高,体痛,呕逆,脉紧皆是内部压强增大之故。

4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议:此条实是全书分别阴阳之眼目,阳病以发热或发热恶寒为主,阴病以无热或无热恶寒为主。

5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议:阳浮是机体之功能趋向于外而抵御外邪,阴弱指体质不足致使功能障碍。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方议:甘草大枣是强胃气与身体之正气即增强机能,再借桂枝生姜辛温振奋之力,温助机体阳气即振奋功能。芍药是一味降泄通利药在此起一个牵涉作用,有它能防止发汗太过。总体来说桂枝汤为温振宣散之方,又能解痉止痛。借热稀粥扶助胃气,(热粥热水等正常人吃了都会出点汗,因为它们可以被胃直接吸收提供给机体热能)补助热能一举而收发汗祛邪之效。

附议:酸性非敛说:我们学中医的,是很尊崇黄帝内经的。这本无可厚非,但若认为内经中的话都是对的,这就不是应有的做学问的态度了。我想如果写内经的人认为前人都是对的,那么我们的中医学水平可能会回到蛮荒时代去了。做学问应批判的继承,应明理而忌盲从,应分析其道理是否合乎逻辑,否则随便古人一句话后人都奉为金科玉律,那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呢?

内经中云:酸性敛。愚以为酸性非敛。古人认识事物一般都是直接经验,因为吃酸性食物过多(例如李子梅子等物)造成口腔内酸涩难当,故得出结论酸涩收敛。

但有些时候直观的感受未必是严谨无误的。让我们先举两个熟悉的酸味食物。山楂性酸主消食破气活血消积。并无收敛之性。米醋,名医别录中有主散水气。一个散字道出米醋之性。当我们打开白酒米醋的瓶子都会闻到白酒的辣味和醋的酸味,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屋子里都是酒醋的味道。这说明它们都有很强的分子扩散能力和挥发性。我们都知道酒性走窜,那么醋性怎么会是收敛的呢?这些挥发性强的物质都有开散气机的作用。例如诸花芬芳总解诸郁,大蒜阿魏之臭味,这些有特殊气味的都具有很强的分子扩散能力,在自然界中有扩散能力那么在人体内一样有扩散能力,那么它们就能开散气血解除功能郁滞。

再来看一下芍药的药性,《本经》中有利小便,去水,通血痹,止痛之论,而在太阴病篇有言: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以看出芍药性通利并非收敛。在临床实践中大剂量芍药确能通利大便,因其通利而性偏降泄故于大黄同论。张锡纯先生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用芍药利小便记载。在伤寒金匮中有芍药的方如小青龙汤 麻子仁丸 真武汤 半夏甘遂汤在这几个方子中芍药是用作降泄水饮大便的;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中芍药是用来解痉止痛。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议:几几:读紧紧。意思为拘紧不柔和貌。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先生在《伤寒论文献通考》中做了详尽的考证。其说可从。在《伤寒论》中两处提到项背强几几,皆用了葛根,可知葛根善于解痉发表。至于有无麻黄之争,从桂枝加桂,桂枝加附子等可以推出桂枝加葛根应改为桂枝原方加葛根。

附:葛根在本草及单方中的用法:

《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奏理。疗金疮,胁风痛。

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用葛根四两,加水两升,豆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

治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饮汁。《补缺肘后方》

治服药失度,心中苦烦:饮生葛根汁良。《补缺肘后方》

治金疮中风,痉欲死:生葛根一斤,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取一升服。若干者,捣末,

温酒调三指撮,若口噤不开,但多服竹沥,又多服生葛根自愈。《肘后方》

从本经别录所论及附方可以总结葛根之功效:解肌发表,宣痹解痉止痛。又能解食药之毒。生葛根汁具清凉之性,能解烦热消渴。兼有宣散火郁之功。

项背强几几,实是局部压强过大撑的僵直了,从现代药理学来看葛根能扩张血管,故能使压强减小,改善症状。

7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议:此处扩展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本经中主下气喉痹。当取其辛香开散之性。外台以前之方书有很多关于桂枝的降逆的用法。此处为温中降逆之法。若严重者,似当去芍药。

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此条讲发汗不当致使汗出不止,损伤阳气。经脉失于温养故而拘急。汗多自然小便少。故以桂枝汤温振阳气通利血脉而解痉。再加附子加强其温振阳气的作用。然桂枝毕竟偏于温振宣散,乃为恶风而设。若汗多肢冷似当以四逆汤为合。

9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太阳表病错用下法损伤中气,宗气虚结致使胸满脉促。(心脏因功能减弱每搏输出量减少,必须代偿性加快做功以保证机体供血量。)芍药功偏降泄故去之。只以温振宣散可也。

10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议:接上条恶寒者加附子振奋阳气。

1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议:上两条当和做一条看,论述了太阳病失治或误治,造成的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作如疟疾状,其形如疟而不呕可与少阳病相鉴别,证明其为寒邪束表不解而机能不足不能解表。 正气与邪气相争,争后即衰减,尤其脉微可知机能不足。因机能不足故以桂枝汤温振阳气,复以麻黄以发表,两相助益而收汗出邪祛之功。又以相争之多少测机体之强弱,能做三数争者,功能稍强,与麻桂各半,因误治致虚者只做一两争者则多用桂枝少用麻黄。

12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议:此条论述变证,服桂枝汤后转变为大汗,大渴,脉洪大之白虎证。脉洪大为来盛去衰,证明里气已经随汗出而有所损伤,故用白虎加人参。此条顺序愚意似可改为: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证之物理模型:上面举了风寒表证可比作是高压锅阀门上压了块石头,那么阳明白虎汤证可比作当锅内压强升高顶落了石头之后,因锅内压强过高温度升高急于泄气泄热的状态。汗出的多自然要补水,泄气后期锅内气体流失压强减小,人参的作用在于能扶助机体功能使心脏保证体内正常的压力。

13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议:此为温振解表清余热之法。理同上麻黄桂枝法。

14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议:此条历史上争议很大,愚以为此条病机为水阻心下,郁滞发热。物理学中发热有两种途径,一为做功,二为热传递。因水停心下,机体功能受阻(类似于摩擦力做功)故而发热。此在后面之陷胸汤条有论述水阻发热,头项强痛者。此处水停量少,只用温化即可。其实此方即为阳病之真武汤。


2013-06-28 20:47:08  2636 浏览
全部评论
b****a 抢首赞
好高深,收藏学习 了。
2016-01-10 20:03:01·山东省 回复
偶**手 抢首赞
厉害 ,学习了
2015-04-12 20:13:12·浙江省 回复
登录后查看全部评论
2
热门推荐
医生不愿收治“复杂病人”?
社区医院增设“延时门诊”,效果如何?
如何看待医院之间内卷?
聊一聊长期困扰医生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