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各脊柱结构特点(转)

q****q 楼主
+关注
2.1脊柱的生理力学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由脊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椎旁各关节,韧带及肌肉紧密连接而成,内容脊髓。成人整个脊柱从正面观为一直线,从侧面观分为四个弯曲,经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这些弯曲是适应人体直立行走的姿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初生儿脊椎是向后凸成弧形的,随着可以抬头及起坐,颈部前凸即逐渐出现,胸部后凸也显得明显,等到学会行走后,颈部和要不向前的弯曲才显著发展型成。
脊柱的功能为: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椎和神经根;参与行程胸腔、腹腔即骨盆腔;支持和附着四肢与躯干联系的肌肉和筋膜。
脊柱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即左右旋转的运动功能,在脊柱运动时,椎间盘的髓核成为杠杆作用的支点。由于生理弯曲存在,胸椎椎间盘髓核在中央,而颈及腰椎髓核偏后。其髓核前方的纤维环比后侧强而厚,前纵韧带亦较后纵韧带强而有力,当仰头,伸腰时,椎间盘后方受挤压,髓核向前移动,反之,低头、弯腰时,髓核向后推挤。如用力过度,后纵韧带核后方纤维环易发生损伤破裂而使髓核发生突出,尤其在椎间盘已有退变的基础上更易发生椎间盘突出。由于脊椎各段的后关节面排列方向不同,其旋转轴心亦各异。后关节面颈椎近似水平面,胸椎呈冠状面,而腰椎呈矢状面。同时由于各段椎间盘中髓核位置不同,在脊柱运动时颈部和腰部旋转的轴心位于椎管后部与椎板联合处,胸部的旋转轴心在椎间盘中心。
整条脊柱中以颈、腰段活动度较大,故较易受伤,胸椎因有肋骨、胸廓的支持,受伤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人们用双臂劳动,肩胛区软组织损伤则相对较多。当老年颈、胸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椎间失稳时,肩胛区软组织慢性劳损即加剧,下颈、上胸段脊椎失稳而易发生脊椎错位,继而引起内脏功能障碍。颈椎处于负担较大重量的头颅与活动较少的胸椎之间,活动度大又要支持头部平衡,故易劳损,尤以下位颈椎为多见。腰椎亦处于较稳固的胸廓与骨盆之间,为人体的中点,在运动中受剪性应力最大,并在脊柱形似宝塔的形状中处于基底部位,承受重力最大,故亦易受劳损。其发病率亦以下腰椎为多见,因腰椎作伸屈运动时,其运动范围约75%发生于第5间隙;20%发生于第4 间隙;只有5%发生于1~3间隙。由此可见各段脊椎在传递重力及旋转运动中,由于各段后关节方向不同,当用力过度或用力不当,较易损伤脊柱各段交界处。临床常见的枕环关节错位引起头晕头痛,颈胸交界处错位引起颈肩综合徵,胸腰交界处错位出现肠功能紊乱。
2.2脊椎骨与椎间盘
正常人脊柱有32~34个脊椎骨: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3~5个。有椎间盘23个和关节134个。脊柱的侧面观呈“S”形,正面观呈一直线。
一,脊椎骨
(一)脊椎骨的共有形态:
1,椎体在前,除环椎无椎体外,其余各椎均有椎体。
2,椎弓在后,椎弓呈半圆形,与其椎体连接部称椎弓根,其上下缘有切迹,两侧壁称椎板。
3,椎孔是由椎体与椎弓相连而成一孔。各椎体连接构成椎管,为脊髓所在处
4,椎间孔由椎弓根上缘与上一椎弓根下缘的切迹构成,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并有血管在此通过。胸腰椎部还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通过。
5,关节突。在左、右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上和向下突出成为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由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与上一椎的下关节突构成后关节(亦称关节突关节),行程椎间孔的后壁。
6,横突。由椎弓根与椎板相连处向左右突出,左右各一个。
7,棘突。由两侧椎板会合后向后方突起
(二)颈椎的特点
正常人体有7个颈椎,6个椎间盘,35个大小关节。枕环椎间和环枢椎间无椎间盘。6个椎间盘包括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的椎间盘。
椎体较小,横径长,纵径短,约差1/2。前缘矮些,后缘高些。颈轴前弯弧度由椎间盘构成。椎体上面凹两侧偏后有钩突。椎体下面略凹,两侧偏后有斜坡。下一椎的钩突与上一椎体斜坡之间构成钩椎关节,此为滑膜关节(又称为椎体侧方关节,椎体半关节,神经弓椎体关节,弓体关节及Luschka关节)。其作用可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上面前缘呈斜坡状,下面前缘呈嵴状突起,约为椎体厚度的1/3,故椎体前方椎间隙小,前路手术时,切勿过多切除椎间下方的椎体骨。
椎弓较短,故椎孔前后径小。当椎体发生前后滑脱移位,黄韧带和后纵韧带钙化肥厚,或发生椎间盘突出时,神经根和脊髓易受挤压损伤。
椎间孔为椭圆形的骨性管道,纵径长,横径短,神经根通过其中只占其1/2 ~2/3左右。当椎间盘变窄时,椎间孔纵径缩短成为圆形;钩椎关节和后关节发生错位时,椎间孔横径变成多边形或肾形且狭窄,变窄1/3~1/2即**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症状。枕环即环枢椎间无椎间盘,亦无椎间孔保护第1、2颈神经,故神经较容易受损伤。
横突较小,有横突孔,椎动脉及经脉从中通过。横突上面呈沟状,脊神经根从中通过。
关节突较低,呈块状。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上,偏后方。下关节突处的关节面朝下,偏前方神经根从关节突前方通过。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正常时使经部活动较灵活;颈椎失稳使,则甚发生错位。
棘突较短且末端多分叉。第七颈椎棘突不分叉或分叉不明显,但最长,可作为体表标志之一。
环椎(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有前弓、后弓和左右侧块组成。前弓短,内面有关节面,于枢椎齿状突形成关节,齿状突有横韧带固定于关节内。前弓前方正中有关节,使两侧颈长肌附着点。后弓上面两侧近侧块处有椎动脉沟;侧块上面有椭圆形的凹形关节面,于枕骨髁突行程枕环关节。下面两侧各有平坦的关节面,朝下前内方,于枢椎上关节突形成关节。侧块两侧有横突,较长大,为环椎旋转的指点。
枢椎椎体是颈椎中最厚者,成为环椎环绕运动的支点,上方有齿突,与环椎构成环齿关节。上关节面在椎体与椎弓根连接处。朝上、稍后方,与环椎下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棘突宽大且分叉,横突较小且朝下。第2颈神经从关节突后方通过。
颈椎的活动:前屈以下段为主,后伸以中段为主,左右侧屈时全部颈椎均参加活动。颈椎共有35各关节,颈椎后关节呈水平面,故正常时比胸椎腰椎更为灵活。枕环关节以伸屈为主,环枢关节以旋转为主。
(三)胸椎的特点:
正常人有12个胸椎及12个椎间盘,全胸段脊椎排列呈胸脊柱的后凸背弓。椎体比惊魂最高达,椎体上面和下面均平坦,而后侧略厚。
胸椎后外方近椎弓根处有与肋骨小头相关节的关节凹。第1、10至12胸椎只有上关节凹,第2~9胸椎因肋骨小头上移而与相邻的上下椎体相关节,故此八个胸椎各有上下两个肋凹,与肋骨构成肋小头关节。
胸椎横突比颈椎横突粗大,末端呈小球形膨大,侧方有小关节面与肋骨结节构成肋横突关节。
胸椎后关节面平坦,上关节面向后外,下关节面向前内,故关节呈冠状面,这种关节结构使胸椎运动以侧屈和旋转为主。
脊髓的颈膨大达第二胸椎,腰膨大向上达第十胸椎,故1、2和10~12胸椎椎孔较大,呈三角形,其余椎孔较小,呈心形。
胸椎棘突较长而细,呈三棱柱形,末端有较粗糙的结节,向后下方互相重叠如瓦盖状,故胸椎棘突与椎体的定位约相差一节。四)腰椎的特点:
腰椎负重最大,故椎体比胸椎更粗大,呈肾形,上下面扁平。
腰椎椎弓很发达,棘突呈板状,呈水平方向后伸,故腰椎与棘突体表位置一致。
腰椎上关节突由椎弓根发出,关节面向内弧形;下关节突由椎体发出,面向外,故腰椎后关节呈矢状面,但从上而下又逐渐为冠装面(腰骶关节面)。
(五)脊椎的变异:
人体脊椎的变异是较常见的,尤其是某些附件的变异更多见。
1,椎体:数量的变异,如椎体融合;椎体互变,例如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第七颈肋或第12胸椎无肋骨等。
2,横突或棘突变形较为多见,如过长、过短、弯曲或分叉等,故体表触诊时,切勿单靠骨标志的偏歪而定为错位,必须与临床症状及椎旁软组织同时有损害才下诊断为宜。
二,脊柱的连接
(一)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接。
(二)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方,从第1颈椎前弓前面至骶椎前面的膜状韧带。中部较厚;侧方较薄,有称为侧纵韧带者。第1颈椎前另有一条状较窄的膜样组织与颅底相连。
(三)后纵韧带:由第2颈椎椎体后面至骶骨,附着于椎间盘及椎体后方的长韧带。在椎管内通过于各椎体之间有裂隙,有椎体的动、静脉支穿过。由第2颈椎向上有膜样组织于枕骨斜坡相连。
(四)后关节囊:每个关节突之间有薄而松的关节囊及韧带相连。
(五)椎弓间韧带:每个椎弓之间有黄韧带,含大量弹性纤维,故较坚韧。其两侧有裂隙,有静脉通过。此韧带如变形则增厚失去弹性,可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六)横突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横突。
(七)棘间韧带:连接上下相邻的棘突。
(八)棘上韧带:强大的棘上韧带,在棘间韧带帮助下,可保持脊柱前屈后伸及旋转体运动于安全范围以内。在颈椎部的棘上韧带特别发达,又称项韧带。

三,椎间盘
成人的椎间盘比所连接的椎体稍大,其厚度约等于所连接的椎体厚度的1/3,其长度总和约占脊柱全长的1/4。经部的椎间盘约占经部脊柱高度的20~40%。颈、腰部之椎间盘前侧厚后侧薄,形成颈、腰段脊柱有前凸之弧形。胸椎椎间怕前后侧等高。
(一)结构:
1,纤维环。为纤维交错之同心环,围绕在椎间盘之外围。因前部厚而髓核靠后,后纵韧带又窄又薄,故椎间盘易向后突出。纤维环的纤维是斜形编织的弹性纤维,包绕髓核,使两个椎体的椎间限有5毫米的扭距有摇椅样和三轴向运动。
2,髓核。称胶状物,有类蛋白组成。含水分约有80%,髓年龄的不同及负重的不同,可有改变,正常人早晚的身长高度可相差1~2厘米,就是由于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所致。髓核具有流体力学的特点。
3,透明软骨板。是椎间盘的上下面。紧贴于椎体上,原为骨骺软骨,于椎体向高度增长有关。在成年后软骨板和纤维环融合在一起,将髓核密封于其中。
(二)椎间盘的血液{MOD}和神经支配
椎间盘的血液{MOD}在胎儿期是来自周围和相邻椎体的血管。椎体的血管进入透明软骨板,但不进入髓核。出生后这些血管发生变性并逐渐疤痕化二闭锁。因而成年人之椎间盘没有血{MOD},其营养来源是借以软骨板类似半渗透膜的渗透作用,于椎体进行液体交换,维持其新陈代谢。
神经支配是由窦椎神经支配椎间盘后部纤维环边缘及后纵韧带。窦椎神经是脊神经的脊膜返支和交感神经的一部分所组成,为无髓鞘神经,能传导于疼痛有关的冲动。当纤维环后部、后纵韧带受牵张时可出现疼痛。
2.3 椎动(静)脉
椎动脉时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一支,左侧较大,右侧较小从睇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后侧弯向外后侧椎动脉沟内,然后转向前方,穿过还真后膜外缘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内,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分为四段,其分支较多。一,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与第6颈椎,亦有个别人从C7、C5或C4颈椎横突孔穿入者。
二、第二段:一般以第6至第2颈椎横突空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
第二段椎动脉周围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
三,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一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第一颈神经在此段椎动脉与环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
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第三段椎动脉迂回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临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引起椎动脉痉挛而使血供受阻。
四,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一)脊髓前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
(二)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
(三)延髓后动脉:丛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血脊髓后部。
(四)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起缺血时,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徵可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
2.4 脊髓
一,形态
长椭圆形,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公分,直径1公分,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为脊髓圆椎。脊髓在颈部和腰部有较膨大部分,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由C4~T1组成,最粗大部分横径为前后径的两倍。腰膨大由T12~L5组成。
二,脊髓与脊椎骨的关系
由于脊椎骨发育较快,而脊髓发育较慢,初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3腰椎,而成人的脊髓下端只达第1腰椎下缘,故成人脊髓的阶段与脊椎骨的水平关系不同在一个水平上。其相互关系为:颈髓阶段比相应颈椎高1个,如第5颈髓平第4颈椎;上胸段脊髓比相应胸椎高2个,如第5胸髓平第3胸椎;下胸段脊髓比相应的胸椎高3个,如第11胸髓平第6胸椎;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部;骶尾脊髓位于胸12至1腰椎。第2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

一,第一段: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颈椎横突孔,其通过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当斜角肌痉挛时椎动脉受压迫。与椎动脉并行的椎静脉多位于其前方,其后侧有第7颈椎横突,7、8颈神经前支及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此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与椎动脉并行形成椎动脉神经丛,故临床上常见椎动脉与交感神经症状合并发生。
椎动脉进入横突孔的位置多见与第6颈椎,亦有个别人从C7、C5或C4颈椎横突孔穿入者。
二、第二段:一般以第6至第2颈椎横突空之间的椎动脉称为第二段。此段椎动脉较垂直,在各椎平面分出椎间动脉,此分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营养脊髓及被膜。
第二段椎动脉周围有神经丛及静脉丛,其前内方有钩椎关节。该关节错位或骨质增生时易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偏斜,造成管腔狭窄或发生痉挛而引起供血障碍。
三,第三段:位于枕下三角内,自第一颈椎横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绕过环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到环椎后弓上面外侧的椎动脉沟内,转向前方,穿过环枕后膜的外缘,沿椎动脉沟进入椎管,贯穿脊膜上行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
第三段椎动脉的前方有头侧直肌和环椎侧块,后方有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和头半棘肌。第一颈神经在此段椎动脉与环椎后弓之间,沿椎动脉沟穿出。
此段椎动脉有肌支和后颅凹脑膜支。第三段椎动脉迂回曲度大,当枕环关节或环枢关节发生错位或临近肌肉痉挛时,均可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引起椎动脉痉挛而使血供受阻。
四,第四段:自枕骨大孔向上绕到延髓前内上行,达桥脑下缘时,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一)脊髓前动脉:在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各分出一支在延髓前方下行一段,汇合组成一条脊髓前动脉,供血脊髓前部。
(二)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两侧,左右椎动脉各发出1支,分别进入小脑两侧及延髓外侧。
(三)延髓后动脉:丛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下行动脉,供血脊髓后部。
(四)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有时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左右各分出一支而汇合成细长迂回的动脉,供血内耳。颈椎病故能影响内耳血循环而出现耳鸣,听力减退。
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包括脊髓、延髓、小脑、桥脑和大脑枕叶,故颈椎病损害椎动、静脉而引起缺血时,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体徵可出现水平性眼球震颤,一侧肢体力弱和腱反射亢进等。临床上还可发生中脑病变,如动眼神经受累,引起眼肌麻痹、复视和视物不清等。有些还发生猝倒的症状。
2.4 脊髓
一,形态
长椭圆形,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公分,直径1公分,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为脊髓圆椎。脊髓在颈部和腰部有较膨大部分,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颈膨大由C4~T1组成,最粗大部分横径为前后径的两倍。腰膨大由T12~L5组成。
二,脊髓与脊椎骨的关系
由于脊椎骨发育较快,而脊髓发育较慢,初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3腰椎,而成人的脊髓下端只达第1腰椎下缘,故成人脊髓的阶段与脊椎骨的水平关系不同在一个水平上。其相互关系为:颈髓阶段比相应颈椎高1个,如第5颈髓平第4颈椎;上胸段脊髓比相应胸椎高2个,如第5胸髓平第3胸椎;下胸段脊髓比相应的胸椎高3个,如第11胸髓平第6胸椎;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部;骶尾脊髓位于胸12至1腰椎。第2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
脊椎病因治疗学(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3

2.7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的搞机中枢在大脑的边缘叶;较搞机中枢在丘脑下部;低级中枢在脊髓和脑干。内脏神经的传出部分,就是内脏的运动神经。
一、内脏神经的结构特点
躯体运动神经由低级中枢(脊髓)到达骨骼肌只有一级神经元。内脏神经由低级中枢到达内脏,必须经过两级神经元,即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在低级中枢,发出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的细胞体聚成内脏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在内脏神经节内联系,节后纤维的末梢分布于内脏效应器。
二、内脏神经节
由三种神经节:
(一)交感神经节。在脊柱两旁,又较椎旁节。四、副交感神经
(一)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细胞**于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有关脑神经核内(动眼神经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及骶2~4骶髓的侧角内。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第2~4骶神经的前根离开中枢,终止于有关的终节内。
(二)节后神经元。节后神经元细胞**于器官附近和器官内部的终节。如睫状神经节和粘膜下丛的神经节细胞等。终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终止于所分布的器官。
(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
1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副核。到达睫状肌及瞳孔括约肌。
2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桥脑上涎核,到达泪腺,颌下腺及舌下腺。
3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下涎核,到达腮腺。
4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到达心、肺、食道、腹腔丛的各器官。
5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骶2~4骶髓的侧角,到达结肠左曲下的消化管、盆腔内及会**的器官

(二)内脏神经丛节。在脊柱前方,又叫椎前节。
(三)终节。在器官附近或散左于器官内部(是交感神经节)。
三、交感神经
(一)节前神经元在脊髓T1~L3的侧角内。
(二)节后神经元在交感神经节或内脏神经丛节。节后纤维的分布常通过下列三种途径:
1?直接到达内脏;
2?缠在血管上,随血管到达内脏;
3?随脊神经分布。
(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上自第2颈椎平面,下达尾骨平面。共有23~26各神经节,有纤维连接成为交感神经干。
1颈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3~4个。
(1)颈上交感神经节。最大。呈纺锤形,在第1、2或第3、4颈椎横突水平。其节后纤维进入上三个颈神经内。
(2)颈中交感神经节。最小,呈卵圆形,在第5、6颈椎横突水平。其节后纤维主要进入第4、5颈神经。
(3)颈中间交感神经节。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有时单独存在,有时与颈中交感神经节合在一起。其节后纤维进入第4、5颈神经。
(4)颈下交感神经节。常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节合成星状神经节在第6颈椎横突水平或第1肋骨小头前方。其节后纤维进入下三个颈神经。
颈交感神经来源于第1、2胸节的白交通支上行。颈神经是通过灰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连。惊叫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进入颈神经,也进入脑膜返支神经内,入椎管后支配脊膜、后纵韧带、椎间关节、关节囊。颈交感神经节末梢分布到咽喉部、心脏、头颈及上肢的动脉。交感神经纤维也加入脑神经,如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等。颈内动脉的交感神经纤维分布到眼部,支配扩瞳肌和上眼睑的平滑肌。围绕在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纤维,除调节椎动脉外,并随椎动脉上行分支到内耳动脉。颈交感神经的几个灰交通支可合成心脏支,组成颈上心支、颈中心支和颈下心支。T1~5交感神经联合组成心丛(有的与迷走神经的分支吻合),支配心脏。
2胸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11或12个,胸交感神经节是最正气地沿两个肋骨小头前方下行,但最下两个稍偏向内侧,处于11、12胸椎体之侧面。上胸部(T1~5)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节后纤维分布到食管、气管、支气管和肺。下胸部(T6~12)脊髓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通过T6~12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组成内脏大、小神经,达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在节中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随腹腔血管分布到腹腔器官。
3腰交感神经节:两侧各有4或5个,均较胸交感神经节偏与内侧,沿腰椎体的侧前方下行。
4骶交感神经节及尾交感神经节:通常两侧各有4个骶交感神经节及1个尾交感神经节。其位置是处于骶前孔之内侧。骶部交感神经干末端会合呈一个尾交感干神经节。
腰骶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是随血管分布到直肠、膀胱和男、女生殖各个器官。
四、副交感神经
(一)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细胞**于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有关脑神经核内(动眼神经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及骶2~4骶髓的侧角内。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第2~4骶神经的前根离开中枢,终止于有关的终节内。

四、副交感神经
(一)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细胞**于中脑、桥脑和延髓的有关脑神经核内(动眼神经副核、上涎核、下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及骶2~4骶髓的侧角内。节前纤维分别随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第2~4骶神经的前根离开中枢,终止于有关的终节内。
(二)节后神经元。节后神经元细胞**于器官附近和器官内部的终节。如睫状神经节和粘膜下丛的神经节细胞等。终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终止于所分布的器官。
(三)副交感神经的分布
1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中脑动眼神经副核。到达睫状肌及瞳孔括约肌。
2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桥脑上涎核,到达泪腺,颌下腺及舌下腺。
3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下涎核,到达腮腺。
4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到达心、肺、食道、腹腔丛的各器官。
5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骶2~4骶髓的侧角,到达结肠左曲下的消化管、盆腔内及会**的器官
2009-12-15 09:47:37  5819 浏览
全部评论
西**杨 抢首赞
好东西,学习了
2010-01-27 23:41:29·广东省 回复
刘*佗 抢首赞
感谢
2010-01-09 20:33:28·广东省 回复
刘*佗 抢首赞
好东西
2010-01-09 20:33:11·广东省 回复
登录后查看全部评论
5
热门推荐
“AI”看病,医生放心吗?
医术高低看职称?
科室收入情况如何?
医生遇到期待高的病人家属,该迎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