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瘢痕挛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瘢痕挛缩(L90.502)
行烧伤瘢痕挛缩松解植皮或皮瓣修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整形外科学(上册)》王炜编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病因:大面积III度烧伤、长期慢性溃疡,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其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愈合后形成挛缩性瘢痕。
2.体征:瘢痕坚硬、平坦或略高于皮肤表面,与深部组织如肌肉、肌腱、神经等紧密粘连。瘢痕局部血液循环极差,呈淡红色或白色,表皮极薄,不能耐受外力摩擦或负重,容易破溃而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甚至癌变,挛缩性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临近的组织、器官,而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整形外科学(上册)》王炜编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瘢痕挛缩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
3.瘢痕挛缩影响功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瘢痕挛缩L90.502诊断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不合并瘢痕溃疡或瘢痕癌。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瘢痕挛缩功能部位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和MRI(必要时)。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也可用一代头孢。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方式:瘢痕挛缩切除松解植皮或皮瓣修复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活血化瘀等扩血管药物或止血药物(根据病情);
(3)维生素和皮片、皮瓣营养药物(根据病情);
(4)术后康复:功能部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5)术后镇痛泵(必要时);
(6)术后止吐药物的应用(必要时);
(7)术后雾化吸入(必要时)。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皮片坏死。
3.术后复查瘢痕修复+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伤口感染、皮片、皮瓣坏死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内科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手术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3.外用敷料的选择: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生物敷料,可能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
二、瘢痕挛缩临床路径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