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爱医病例 作者主页 推荐阅读

罕见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体会

发布人:

谢宁主治医师

已发布28篇病例|已获43065阅读

摘要

【基本信息】女、36、职工

【发病原因】经期肛门坠胀伴便血3年,加重1年

【临床诊断】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方案】行经肛门直肠病灶切除术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出院

【病案重点】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案介绍】

主诉

经期肛门坠胀伴便血3年,加重1年

现病史

患者自诉3年前开始出现经期肛门坠胀感,伴排便不尽感,偶有少量鲜红色血迹(便后擦拭可见).近1年症状加重,经期肛门疼痛显著,需口服止痛药缓解,便血量增多(每日2-3次,每次约5ml)。起病后未与特殊处理。今为求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盆腔MRI:直肠前壁与子宫后壁之间见一不规则结节(直径约1.5cm),边界不清,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与子宫及直肠分界欠清,遂以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收治我科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无畏寒、发热、头晕、眼花等症状,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

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疾病史:无;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传染病史:无;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及其接触史,近期未感染新冠。预防接种史:不祥。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长期用药史:无。

个人史

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疫区居留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吸烟史:无,饮酒史:无;从事职业为农民,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冶游史。

查体

T: 36.5℃,P: 70次/分,R: 20次/分,BP: 112/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精神可,神智清楚,自主体位,检查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出血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部五官大小形态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腔及外耳道无明显出血,口唇无发绀,咽不红,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左右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正常,胸部无压痛,触觉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cm处,触无震颤,叩诊心界不大,心率7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壁脂肪甚厚,腹肌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腹部肿块,肝、脾肋下未扪及,腹水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直肠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双下肢无水肿,双膝、腱反射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克氏(Kernig)征阴性,布氏(Brudzinski)征阴性,巴氏(Babinski)征阴性。 

专科情况: 肛门查体(截石位):肛门指检:直肠前壁距肛缘4cm处可触及一质硬结节(直径约1.5cm),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触痛显著(经期明显)。

辅助检查

白细胞7.41*10^9/L,中性粒细胞数4.69*10^9/L,淋巴细胞数2.00*10^9/L,红细胞4.33*10^12/L,血红蛋白124g/L,红细胞压积37.600%,血小板241*10^9/L。(2022.02.13):CA19910.68u/ml,CA12511.39u/ml,癌胚抗原1.4ng/ml,甲胎蛋白2.12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5mIU/ml,孕酮0.32ng/ml,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0.34ng/ml。

【诊治过程】

初步诊断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诊断依据

1、经期肛门坠胀伴便血3年,加重1年  

2、直肠前壁距肛缘4cm处可触及一质硬结节(直径约1.5cm),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触痛显著(经期明显)。

鉴别诊断

1、直肠癌:病理为子宫内膜组织(非腺癌),MRI示病灶与子宫分界不清(支持异位症)。 

2、肛管息肉:病理不支持(无息肉结构),且症状与月经周期相关。 

3、直肠炎:无黏液便、腹痛,病理无炎症表现。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前先建议药物治疗(保守治疗):GnRH-a(亮丙瑞林):每月1次皮下注射6个月(抑制卵巢功能,减少异位内膜生长);对症治疗:口服布洛芬缓解经期疼痛,口服琥珀酸亚铁纠正贫血。效果:用药3个月后经期肛门坠胀减轻,便血量减少(但仍需止痛药)。遂在入院第三天在腰麻下行经肛门直肠病灶切除术(药物治疗6个月后症状未完全缓解),沿结节边缘切开直肠前壁黏膜,完整切除病灶(直径约1.5cm),切除范围包括周围0.5cm正常组织(确保切缘阴性),冲洗创面后分层缝合黏膜及肌层。术后预防性抗生素(头孢呋辛钠)静滴72小时。肛门护理(每日坐浴2次),雌激素补充治疗(预防术后复发)。7天后病情好转出院。

诊断结果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分析总结】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异位至直肠壁及周围组织(如直肠阴道隔)的疾病,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0%-15%。其病理生理特点为:① 经期异位内膜随激素变化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炎症反应及纤维化(本例MRI示结节与肌层分界不清);② 病变可侵犯肠壁全层,导致肛门坠胀、便血等症状(出血源于异位内膜脱落);③ 常合并其他部位内异症(如卵巢巧克力囊肿,本例同时存在)。育龄期女性高发(雌激素依赖),与经血逆流、免疫调节异常相关。 

本例诊断难点在于:①症状不典型(便血易误诊为痔或肛裂);②需与直肠肿瘤鉴别。诊断流程应为:①详细询问月经史(经期症状加重为特征性表现);②盆腔MRI显示直肠前壁与阴道后穹隆处结节(T2高信号+增强强化);③肠镜活检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ER/PR阳性);④排除恶性肿瘤(CEA、CA19-9正常)。需注意:约30%-40%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前误诊为直肠癌或肛周脓肿,需结合影像学及病理综合判断。 

本例采用"药物试验性治疗+手术切除"的综合方案: 药物治疗(GnRH-a):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亮丙瑞林可使异位内膜萎缩),但停药后易复发(本例症状减轻50%后复发),适用于短期控制症状或术前预处理。 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优势在于微创、可同时处理合并症(如卵巢巧克力囊肿);完整切除病灶(深度至肌层外1/3)可降低复发率(5年复发率从40%降至10%-20%)。 术后辅助治疗:GnRH-a巩固治疗3个月可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生育指导(术后6个月为黄金备孕期)。 

预后与长期管理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5年复发率约10%-20%(与手术彻底性及是否保留生育功能相关)。本例患者需长期随访:①每6个月复查盆腔超声(观察卵巢囊肿复发);②肠镜检查(每年1次,评估直肠病灶);③症状监测(经期肛门坠胀、便血)。需警惕复发表现:经期症状再现、新发盆腔结节。


想说什么在这输入
0
0
【病案介绍】 【诊治过程】 【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