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女、40岁、务工
【发病原因】左下肢增粗伴红斑15年,加重伴疼痛1周
【临床诊断】KT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案】急性期处理(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6000IU q12h皮下注射)×7天,后改为华法林(INR目标值2-3)维持3个月
【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取出下腔静脉滤器
【病案重点】KT综合征
左下肢增粗伴红斑15年,加重伴疼痛1周。
患者自诉15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肢较右下肢增粗,左大腿内侧及小腿前侧可见散在红色斑片(压之褪色),未诊治。近1周左下肢肿胀加重,伴持续性隐痛(VAS评分4-5分),红斑范围扩大(累及左小腿中下段),无发热、皮温升高,无间歇性跛行,伴有久站后左下肢坠胀感明显。为求诊治,遂来我院就诊,完善下肢血管彩超考虑KT综合征,收治我科处理。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通畅,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疾病史:无。传染病史:无。预防接种史:不详。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长期用药史:无。
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疫区居留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吸烟史:无,饮酒史:无;从事职业为农民,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冶游史。
T: 36.3℃,P: 80次/分,R: 20次/分,BP: 114/88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正常,自主体位,正常面容,表情自如,查体合作。皮肤:色泽正常,弹性正常,温度正常,无皮疹,无出血,无蜘蛛痣,无水肿,毛发分布正常,无疤痕,无溃疡。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形状:正常,眼无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耳鼻正常,口唇无发绀,扁桃体无肿大、无化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右),无胸膜摩擦感(左)。
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音,无 啰音,语音传导正常,无摩擦音。无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位置:第5肋间隙左侧锁骨中线内0.5cm处。触诊:心尖搏动,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对称,外形:腹部外形正常,无胃肠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柔软、紧张度适中,内压痛,无反跳痛,肝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无结节,无压痛,无搏动,肝浊音界存在,无肝区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无高度鼓音。脾大小:正常,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压痛。肾大小:正常,形状:正常,质地:中等硬度,无压痛,无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无震水音,无血管杂音。外生殖器、肛门无异常。
脊柱正常、四肢(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肱三头肌反射存在,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克氏(Kernig征)征阴性,布氏(Brudzinski征)征阴性,巴氏(Babinski征)阴性。
左下肢查体(仰卧位):左下肢较右下肢增粗(大腿周径差4cm,小腿周径差3cm),左大腿内侧及小腿前侧可见散在红色斑片(边界不清,压之褪色),左小腿中下段红斑融合成片,皮温略高于右侧,左下肢浅静脉轻度曲张(大腿内侧及小腿内侧为主),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搏动强度与右侧对称,Homans征(-),Neuhof征(-)。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4.5mg/L(↑,正常<0.5mg/L),血常规:WBC 8.2×10⁹/L(正常),HGB 125g/L(正常),凝血功能:PT 12.5s(正常),APTT 32s(正常)。
影像学检查: 下肢静脉彩超:左下肢深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内低回声充填(考虑血栓形成),浅静脉迂曲扩张。 双下肢MRI(增强):左下肢皮下软组织弥漫性增厚伴血管畸形(异常增粗的静脉及毛细血管丛),深静脉发育不良(股静脉管径较右侧细约30%)。
下肢动脉CTA:左下肢动脉未见狭窄或闭塞。 病理活检(左小腿红斑处):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可见大量扩张的薄壁血管(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为主),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型性。
KT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1、左下肢增粗+皮肤红斑(毛细血管畸形)+浅静脉曲张(符合KT综合征三联征)。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超证实股静脉、腘静脉血栓)。
3、MRI示深静脉发育不良(KT综合征特征性血管畸形)。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无下肢增粗及皮肤红斑。 下肢淋巴水肿:无皮肤增厚及橘皮样改变,彩超无淋巴管扩张。 下肢血管瘤:MRI示血管畸形范围广泛(累及深浅静脉),非局限性血管瘤。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急性期处理(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钠(6000IU q12h皮下注射)×7天,后改为华法林(INR目标值2-3)维持3个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经右侧股静脉穿刺置入临时滤器。卧床制动(72小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cm)。 KT综合征长期管理: 压力治疗:穿戴医用弹力袜(压力梯度20-30mmHg)。 浅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针对大腿内侧曲张静脉。 抗凝治疗转归: 治疗3个月后复查下肢静脉彩超:股静脉、腘静脉血栓部分再通(残余狭窄<30%)。 D-二聚体降至0.3mg/L(正常),停用华法林。 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术后6个月)。
KT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KT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典型表现为"三联征":① 毛细血管畸形(皮肤红斑);② 静脉畸形(浅静脉曲张、深静脉发育不良);③ 软组织及骨肥大(下肢增粗)。
其病理生理特点为:① 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导致毛细血管、静脉及淋巴管畸形;② 深静脉发育不良或缺如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加重下肢增粗及水肿;③ 血管畸形区域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本例因长期站立诱发深静脉血栓)。
本例诊断难点在于:①症状易与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或淋巴水肿混淆;②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深静脉发育不良及血栓范围。
诊断流程应为:①详细询问病史(下肢增粗是否自幼出现);②体格检查(皮肤红斑、浅静脉曲张、下肢周径差);③影像学检查(MRI示血管畸形及深静脉发育不良,彩超证实血栓);④病理活检(排除血管瘤或其他肿瘤)。需注意:约20%-30%的KT综合征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需高度警惕。
本例采用"急性期抗凝+长期综合管理"的分阶段方案: 急性期处理: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是核心,可预防血栓扩展及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拦截脱落血栓(尤其适用于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卧床制动可减少血栓脱落风险。 KT综合征长期管理: 压力治疗(弹力袜)可改善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硬化剂注射针对浅静脉曲张,减少反流定期随访监测血管畸形进展(避免病情恶化)。 KT综合征为良性病变,但需终身管理。
本例患者需长期随访:①每6个月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及MRI(监测血栓复发及血管畸形进展);②坚持穿戴弹力袜(避免久站);③避免外伤(血管畸形区域易出血)。需警惕并发症:①深静脉血栓复发(发生率约10%-20%);②皮肤溃疡(长期充血导致皮肤营养不良)。
经验教训与临床启示 ① 对于自幼下肢增粗伴皮肤红斑的患者,需优先考虑KT综合征可能。② 合并深静脉血栓时需及时抗凝治疗,避免肺栓塞。③ 长期管理需多学科协作(血管外科+皮肤科+康复科),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 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