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女、48岁、务农
【发病原因】间歇性腹痛伴排便困
【临床诊断】直肠平滑肌肉瘤合并肠套叠
【治疗方案】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肠套叠复位术
【治疗结果】术后10天出院
【病案重点】直肠平滑肌肉瘤
间歇性腹痛伴排便困难1个月,加重3天。
患者自诉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VAS评分5-6分),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稍缓解。发作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外院诊断为“肠梗阻”,保守治疗后缓解(症状反复发作3次)。近3天腹痛加重(VAS评分8-9分),伴腹胀、呕吐胆汁样液体,无发热、便血。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以腹痛查因收治我科治疗。本次起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尚可, 排大便困难,小便通畅,近期体重减轻约4千克。
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疾病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史。传染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及其接触史。预防接种史:不祥。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无;长期用药史:无。
生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无疫区居留史,无疫水疫区接触史,吸烟史:无,饮酒史:无;从事职业为农民,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冶游史。
T: 36.3℃,P: 87次/分,R: 20次/分,BP: 125/76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醒,精神正常,自主体位,急性面容,表情自如,查体合作。皮肤:色泽正常,弹性正常,温度正常,无皮疹,无出血,无蜘蛛痣,无水肿,毛发分布正常,无疤痕,无溃疡。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形状:正常,眼有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耳鼻正常,口唇无发绀,扁桃体无肿大、无化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右),无胸膜摩擦感(左)。听诊:呼吸音:稍粗,无 啰音,语音传导正常,无摩擦音。无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位置:第5肋间隙左侧锁骨中线内侧0.6cm处。触诊:心尖搏动,无震颤,无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7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详见专科情况。外生殖器、肛门无异常。脊柱正常、四肢(正常),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肱三头肌反射存在,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克氏(Kernig征)征阴性,布氏(Brudzinski征)征阴性,巴氏(Babinski征)阴性。 专科情况:腹平坦,呼吸运动自如,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柔软,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存在,无亢进。肛门查体(截石位):肛门外观正常,指检未触及肿物,退出指套无染血。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GB 110g/L(正常偏低),WBC 10.2×10⁹/L(↑);电解质:K⁺ 3.2mmol/L(↓),Na135mmol/L(正常),C反应蛋白:45mg/L(↑)。
2、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增强:直肠中下段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约2.5cm),可见“靶征”及“同心圆征”(肠套叠典型表现),增强扫描增厚肠壁明显强化。
3、肠镜:因肠腔狭窄无法通过,于距肛缘8cm处见黏膜隆起伴溃疡形成,活检提示“平滑肌来源肿瘤”。
4、病理活检:免疫组化:SMA(+)、Desmin(+)、Ki-67(30%)。
直肠平滑肌肉瘤合并肠套叠
1、典型临床表现:反复肠梗阻+腹痛(肠套叠特征性表现),CT示直肠肠壁增厚+靶征和同心圆征(肠套叠影像学确诊依据),病理证实平滑肌来源肿瘤(SMA、Desmin阳性)。 2、高危因素:中年女性(平滑肌肉瘤好发于40-60岁),长期便秘史(可能诱发肠套叠)。
1、直肠癌合并肠套叠:病理无腺癌特征(如CK20阴性),免疫组化不支持(如CEA阴性)。 2、肠结核合并肠梗阻:无结核接触史,T-SPOT.TB阴性。 3、克罗恩病合并肠套叠:病理无肉芽肿性炎症。
患者入院后行禁食、胃肠减压(缓解肠梗阻),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补钾),备血(HGB 110g/L,术中可能出血)。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入院第三天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平滑肌肉瘤切除术+肠套叠复位术:术中腹腔镜探查发现直肠中下段肠套叠(套入部长约5cm),小心复位后见肿瘤位于直肠前壁(直径约3.5cm), 行直肠前切除术(保留肛门),肿瘤完整切除(切缘阴性), 冲洗腹腔后放置腹腔引流管。
术后禁食72小时改流汁饮食,预防性抗生素(头孢呋辛钠)静滴×72小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创面换药等处理后,病情恢复良好,术后10天出院。 病理结果:直肠平滑肌肉瘤(核分裂象>10个/50HPF,浸润肠壁全层)。
直肠平滑肌肉瘤合并肠套叠
直肠平滑肌肉瘤是起源于直肠壁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5%-1%,好发于40-60岁女性。其恶性度高,易侵犯肠壁全层并突破浆膜层,导致肠套叠(肿瘤作为“套入部”或“牵引部”诱发肠管折叠)。
本例患者肿瘤位于直肠前壁,侵犯肠壁全层后与周围肠管形成粘连,肠蠕动时肠管嵌入肿瘤表面形成肠套叠,表现为典型“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联征。 本例诊断难点在于肠套叠与直肠肿瘤的因果关系鉴别。CT“靶征”及“同心圆征”是肠套叠的特异性表现,但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明确肿瘤性质。直肠平滑肌肉瘤的病理特征为:①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②免疫组化SMA(平滑肌肌动蛋白)、Desmin(结蛋白)阳性;③Ki-67>10%提示高危组(本例Ki-67 30%)。
需注意与直肠癌、间质瘤鉴别:直肠癌免疫组化CEA、CK20阳性;间质瘤CD117、DOG-1阳性。 本例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优势在于:①创伤小,减少肠粘连风险(肠套叠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约20%-30%);②精准复位肠套叠,避免肠管损伤;③完整切除肿瘤(切缘阴性)及受累肠管(直肠前切除术)。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高危组患者5年复发率约40%-50%,放疗后降至20%-30%)。 直肠平滑肌肉瘤的5年生存率约30%-50%(高危组更低),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2-3年内(局部复发占60%-70%,远处转移至肝、肺占30%-40%)。
本例患者术后8个月无复发,但需长期监测:①每3个月复查腹部CT(评估局部复发);②肠镜检查(排除吻合口复发);③肿瘤标志物(如SMA、Desmin相关指标)动态监测。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 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