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男、1岁3月、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
【临床诊断】手足口病
【治疗方案】予利巴韦林10mg/kg,静脉点滴,一天两次抗感染治疗;2补充液体量、热量,给予1/4张力糖盐水,维生素c针剂静脉补充;3.中医中药治疗:中药穴位贴敷涌泉穴等对症治疗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
【病案重点】手足口病
发热、口腔疱疹1天
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测体温最高39℃,家属发现患儿口腔内有数个白色疱疹,伴流涎,给予退热药物应用后可降至正常,数小时复升,无惊跳、抽搐、恶心、呕吐、腹泻、咳嗽、痰鸣、气喘、发绀、呼吸困难等,精神欠佳,饮食欠佳,睡眠情况可,大小便正常。
否认近期手足口病接触史。EV71疫苗已接种。
T: 39.5℃,P: 135次/分,R: 37次/分,BP: 80/55mmHg。
查体:神志清,精神欠佳,手足臀部及全身未见皮疹、发绀、紫癜等,咽峡、颊黏膜、牙龈处可见数个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齿龈稍红肿,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充血,未见渗出物。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率13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无肿大,肠鸣音尚可。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 13.55×10^9/L↑,红细胞 4.4×10^12/L,血红蛋白 119g/L↓,淋巴细胞百分比 15%↓,单核细胞百分比 12.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1.3%,血小板 289×10^9/L;C反应蛋白 23.7mg/L↑
疱疹性口炎
1.患者男,1岁3月,急性起病; 2.阳性症状:发热、口腔疱疹; 3.阳性体征:精神欠佳,咽峡、颊黏膜、牙龈处可见数个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齿龈稍红肿,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充血,双肺呼吸音粗; 4.阴性体征:手足臀部未见皮疹
手足口病: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可爆发流行或散发,初为低热、厌食、口痛等,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后溃破形成溃疡,多分布于后舌、颊粘膜、硬腭弓,亦可见于齿龈、扁桃体及咽部,多同时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偶有躯干部皮疹,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暂不考虑。但是需要密切关注皮肤出疹。不能完全排除。
入院后1.一级护理,流质饮食,呼吸道及接触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注意手卫生;2.考虑病毒感染,予利巴韦林10mg/kg,静脉点滴,一天两次抗感染治疗;患儿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CRP增高,考虑病毒感染后应激;3.补充液体量、热量,给予1/4张力糖盐水,维生素c针剂静脉补充;4.中医中药治疗:中药穴位贴敷涌泉穴,一日两次;住院第2天,患儿仍有反复发热,给予退热药物应用后,体温可缓慢降至正常,伴流涎,无叹气、呻吟,无惊跳、肢体抖动、嗜睡等,。查体:左侧手掌及右侧足底可见2个疱疹,周围有红晕,膝关节可见5-6个米粒大小疱疹。咽峡、颊黏膜、牙龈处可见数个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齿龈稍红肿,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充血。修改诊断:手足口病。治疗继续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密切关注有无重症手足口病的指征。住院第7天,复查血常规、CRP无异常,患儿无发热、呕吐,皮疹基本消退。查体:左侧手掌及右侧足底疱疹消退,咽峡、颊黏膜、牙龈处白色疱疹消退,齿龈无红肿,咽充血减轻,双侧扁桃体Ⅱ°肿大,充血减轻,未见渗出物。临床好转出院。出院后(1)居家隔离7天(从发热或出疹症状当日开始14天);不适随诊。
手足口病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 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