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女、67岁、退休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
【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血脂异常
【治疗方案】给予流质饮食,泮托拉唑20mg bid抑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 q12h iv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
【病案重点】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
腹痛4天。
患者于4天前食用菠萝及炒肉后出现腹痛,开始为上腹绞痛,后转为全腹,程度剧烈,向肩部放射,伴恶心、呕吐,伴头晕,无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就诊于我院急诊,查消化系统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考虑"急性胆囊炎",给予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良好,饮食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胆囊结石病史3年,未诊治。
无特殊。
T: 36.4℃,P: 74次/分,R: 18次/分,BP: 145/73mmHg。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对称,无腹壁静脉曲张,无胃肠型和蠕动波,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质软、无压痛,Murphy氏征阴性。腹部叩诊: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未听到血管杂音。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双巴宾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6.9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4.83*109/L,血红蛋白 132g/L,血小板 229*109/L,C-反应蛋白 4.26mg/L。肝功:白蛋白 39.50g/L。电解质:4.00mmol/L,钠 137.00mmol/L,氯 106.00mmol/L,二氧化碳 25.00mmol/L。血糖:葡萄糖 6.80mmol/L。胰腺炎血清酶学筛查:淀粉酶 122.00U/L,脂肪酶 315.00u/L。肌钙蛋白I/T测定(-)。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 109.20pg/mL。D-二聚体 370.00ng/mL。抗核抗体、抗ENA抗体谱、lgG4(-)。血脂分析:总胆固醇 6.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89mmol/L。消化系统超声、腹部CT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 2.胆囊结石 3.血脂异常
1.腹痛4天。
2.既往胆囊结石。
3.辅助检查:入院后:C-反应蛋白 4.26mg/L。胰腺炎血清酶学筛查:淀粉酶 122.00U/L,脂肪酶 315.00u/L。血脂分析:总胆固醇 6.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89mmol/L。消化系统超声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1.急性胰腺炎:常在饮酒、暴饮暴食后诱发,疼痛呈持续性中上腹部剧痛,有时呈刀割样痛,伴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常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的发热。患者血、尿淀粉酶常明显升高;血淀粉酶大于正常值3倍便可确诊。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CT或MRI检查也可发现胰腺周围渗出等对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2.消化性溃疡穿孔:上腹部剧痛并迅速遍及全腹,体检发现腹肌板样强直,全腹有压痛与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透视或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结合既往有溃疡病史等诊断不难确定。
3.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少数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剑突下剧痛,且疼痛可向左上腹和右上腹放射,严重时常有烦躁不安、出冷汗,有恐惧感或濒死感。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深而宽的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改变。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等对诊断极有帮助。
4.胆道蛔虫症:单纯的胆道蛔虫症多见于青少年,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绞痛或呈钻顶样痛,少数患者采取膝胸卧位时疼痛可有所减轻,疼痛常阵发性发作,缓解期与常人一样可毫无症状。多数患者伴有呕吐,甚至有呕吐出胆汁者,也有呕吐出蛔虫者。疼痛发作期症状虽很重,但腹部常缺乏体征,这是胆道蛔虫症的特点。如行B超检查,有时在胆管内可发现虫体影像。一般而言,根据疼痛特点及B超检查,本病的确诊率可达90%以上。
1.入院后完善CRP升高,转氨酶、胆红素正常,消化超声和腹部CT提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诊断考虑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2.治疗上,给予流质饮食,泮托拉唑20mg bid抑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g q12h iv抗感染、补液等治疗5天。患者腹痛较前减轻,未再恶心、呕吐,予出院,嘱肝胆外科进一步诊治,评估胆囊切除指征。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血脂异常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 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