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女、56岁、农民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
【临床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治疗方案】予抗炎、止咳、化痰、平喘、改善心功能,对症等治疗
【治疗结果】病情好转
【病案重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反复咳嗽、咳痰、憋喘30余年,加重7天。
患者于30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憋喘,咳嗽多咳出白色粘痰,有时咳黄痰,伴有发热,经过治疗后可好转。30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多在秋冬季及受凉后出现,活动及咳嗽加重憋喘,且发病程度逐渐加重。7天前受凉后咳嗽、憋喘再次加重,咳黄色粘痰,不易咳出,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8.0℃,咳嗽剧烈时伴有右侧胸痛,无寒颤,无咳血、盗汗,无恶心及呕吐,无皮疹、皮肤淤血点,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关节疼痛。在当地治疗(具体药物、剂量不详),效果欠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一般,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史5年余,否认有脑梗塞、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有重大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T: 37.0℃,P: 100次/分,R: 23次/分,BP: 101/58mmHg。
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睑结膜略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鼻外形正常,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呈轻度桶状畸形,无胸膜摩擦感,双侧呼吸动度均等。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未闻及散在干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正常,节律规整,心律10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腹部无膨隆,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叩击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4次/分,肛门直肠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关节无红肿,活动良好。四肢肌力Ⅴ级,双侧肱二头肌发射、膝反射存在,双Babinski征(--),双Hoffmann征(--)。
血常规: 白细胞125.23×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4.1%;中性粒细胞计数 11.50×109/L;血小板366×109/L。 血沉 :55mm/h。 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小班片,索条影,双肺多发微小结节,肺气肿。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1.中年女性,既往有明确病史。
2.反复咳嗽、咳痰、憋喘30余年,加重7天。
3.查体:口唇无紫绀,胸廓呈轻度桶状畸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未闻及散在干性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正常,节律规整,心律100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4.血常规: 白细胞125.23×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4.1%;中性粒细胞计数 11.50×109/L;血小板366×109/L。 血沉 :55mm/h。 胸部CT示:左肺上叶舌段小班片,索条影,双肺多发微小结节,肺气肿。
1.心源性哮喘: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夜间憋喘,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咳闻及大量哮鸣音,心脏奔马律,颈静脉怒张,强心利尿治疗有效。
2.支气管哮喘: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发作时双肺布满哮鸣音,哮喘的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支气管舒张实验阳性。
1.一级护理,吸氧,心电监护。
2.给予抗炎、止咳、化痰、平喘、改善心功能,对症等治疗。
3.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及时对症处理。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
本站所注明来源为"爱爱医"的文章,版权归作者与本站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 源和作者,如果您认为我们的转载侵犯了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