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文章详情 推荐阅读

数据公布:中国缺了10万儿科医生!

儿科
2016-11-30阅读:1501
来源:医学界 / 责任编辑:谢嘉
  11月26日,《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于福建厦门召开的第10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颁布。数据显示,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多达86042名,已直逼十万大关。

  据上海新华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孙锟教授会上介绍,此次调查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于2015年6月——2016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2014年儿科医疗资源的调查,涵盖1.3万多家医疗卫生机构。

  而根据此次大规模调查,中国儿科资源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缺口巨大

  调查显示,城市每千儿童儿科医师数为0.57,农村为0.47,以35岁以下的本科学历医师为主。而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估算,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多达86042名。

  流失严重

  从2011到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总占比已经超过了10%.其中,作为主力军的35岁以下的医师流失率为14.6%,为所有年龄段最高。

  同时,从机构方面对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科医生流失率最高,儿童专科医院则最为稳定。

  机构资源匮乏

  调查显示,我国43.6%的儿科门诊量、53.5%的儿科急诊量是由综合性医院儿科承担的。

  数据显示,在城市(地市级及以上区域),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所提供的儿科医疗服务比重分别为0.5%、24.4%、69.3%、4.4%、1.4%;而在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下区域)对应数据分别为0.0%、9.5%、87.2%、2.7%、0.6%.

  而在数量方面,儿童专科医院(含民营医院)的数量,以江苏省最多,为10家;北京6家,上海、陕西、河南均为4家;广东、吉林等7省,儿童专科医院均只有2家;湖北、安徽等7省仅1家。

  总之,各种数据显示,中国儿科医生荒问题极其严峻。为何中国这么缺儿科医生?这么缺儿科医生,为何儿科医生还在不断逃离呢?

  今天奇锐要和大家谈谈儿科医疗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市场供、需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间发挥作用的杠杆是价格。一旦某种服务或者商品紧缺,市场就会通过涨价,来吸引市场提高供给能力;一旦过剩,则价格下跌,市场就会自动减少供给。

  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因为价格的资源配置指引作用,短缺从来都是暂时的。比如中国的生猪市场高度市场化、没有准入审批、没有政府定价,一旦缺猪,价格马上上涨;一旦过剩,价格马上下跌;看似波动很大,但大家作为消费者,却从没有买不到猪肉、或者买猪肉痛苦不堪的体验。

  这提示我们,如果儿科医疗是市场化的,就不可能存在服务供给的长期短缺。所以中国儿科的困境,本质上是在问:为什么市场机制在儿科医疗市场失效了?

  因为儿科医疗因为过度的政府管制,成了垄断而无效的市场。

  中欧商学院卫生政策研究中心蔡江南教授曾经总结过,我国政府通过规划、准入审批、定价、医保、评级、编制、科研七种武器,让医疗市场成为垄断市场。垄断市场并不总是缺乏供给,而只是效率低下。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大家的抱怨主要是它们的油价高、质量差,而不是缺油。为什么儿科医疗会缺乏供给呢?

  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准入规划、准入审批,让儿科医疗成了公立医院垄断市场;而发改委通过低价,让儿科医疗定价畸形低下、以致无利可图。不过上述描述对于中国的肿瘤医疗、骨科医疗也是同样成立的,为何肿瘤和骨科医生并没有缺得如此厉害?

  因为医疗服务价格畸形,市场机制会通过其他手段去补足医院和医生们的收入。在当下,主要是通过药品、耗材来获得医生补偿,通过检查、耗材等获得医院补偿的。简单地说是“以药补医”、“以检查补医”.奇锐以前分析过,虽然这些补偿手段效率不高,但仍不失为一种黑市补偿机制。

  这种黑市补偿机制,到了儿科领域又行不通了。因为儿科缺乏合适的、可以补偿医院和医生收入的高价格药品——药品多是老药、廉价药,因价格便宜补偿能力很差。儿科多为常规门诊,耗材和检查用量也并不大。所以儿科的困境是——它和其他科室一样面临着市场垄断、畸形低价的困境,却没有其他科室类似的较为有效的“黑市收入补偿机制”.

  所以儿科医疗市场在公立医院的环境中,就成了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近十多年来,很多大型公立医院不断压缩儿科床位、甚至取消儿科。所谓的儿科医生荒,并不是缺少儿科医生,而是当前的医疗定价、补偿机制下,根本无法养活更多的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荒,只是名义上是招不到儿科医生,本质上是无利可图!

  搞到现在,北京上海这种超级城市中,竟然只有寥寥几所儿科医院可以看病了。

  在只有少数儿科医院可以看病的情况下,虽然黑市补偿机制仍然低效,但医生们和医院却可以通过更多的人均门诊量,来弥补收入的不足。

  副作用显而易见,一个医生一天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诊疗30个人,如果让他(她)看100人会怎样?这就是现在儿科医疗的现状。

  既然所有的病人都涌到极少数的儿科医院,医生们可以通过看更多的病人,获得合理的收入补偿——与此同时,人均服务时间就必须压缩。同时要获得合理的收入,仍必须通过以药补医、以检查补医的方式获得。笔者带孩子去看病,每次都被开平均300元的药品——满满一手提袋(这些药品很少被孩子吃掉,大多数都被扔掉了)。

  如果医疗服务质量很差,早上6点就去排队,一天才看完病,医生只给你说了3分钟,然后一堆检查,一堆药品,服务态度不佳,会发生什么?心急火燎的家长肯定会觉得医生态度恶劣、冷漠,医患矛盾一触即发,这正是儿科成了医院高纠纷科室的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彻底走出中国儿科医疗市场的困境?除了市场化,没有其他路径。

  奇锐说过,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除了医疗、教育等少数计划经济的堡垒,还有那些行业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呢?想破脑袋,难想出几个。

  现在深圳卓正诊所这种新模式的医疗机构,采用香港的诊疗模式,看病预约、诊疗费定量包干,包含了常见检查、一周用药量,这种就医模式环境好、服务体验好,同时质量有保证、通过诊疗费即可获得较丰厚收入的医生们再也不用为了补偿收入,让患者购买不需要的药品、做不必要的检查了,这种情况下,医患关系还会紧张吗?相信即使有也不会是大面积现象。

  要走出中国的儿科困境,必须开放市场,当卫计委放弃诊所准入审批制、发改委开放医疗定价、人保部能平等给予民办诊所医保资格的时候,不需要卫计委的各种扶持、不需要政府投入经费、不需要高校重新成立儿科系、不需要媒体宣扬中国好医生,儿科市场一定繁荣得很。这就是习李“简政放权”的市场逻辑。
想说什么在这输入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