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文章详情 推荐阅读

哈里教授谈医改:自由执业 像雾像雨又像风

其他科室 其他
2017-02-17阅读:2293
来源:健康界 / 责任编辑:谢嘉
    医生自由执业,就是获得执业资格的医生可以自主选择执业方式和执业机构,有选择“个体行医、合伙行医或者受聘于医院行医”的自由。医生自由执业已成国际主流模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医生自由执业,医生依靠自己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其医生执业身份并不受国家管控。

    中国早期医生也可以自由执业,只是到了后来才被收编到公立医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对健康需求的提升,旧有的格局很难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垄断人才和高精尖技术的大型公立医院门庭若市,有人花钱却买不到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一些小型医院和大部分私立医院门庭冷落,人才成为制约这类医院发展的瓶颈。国家曾经反复强调要限制大型公立医院的规模,但公立医院的定位并不明确,其公益性在市场因素的冲击下越来越黯淡、模糊,在利益的驱使下逆势快速扩张。

    公立医院首先是公益医院,是为国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的医疗单位,国家应该提供充足的经费,以确保其满足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但我们的公立医院“四不像”,一方面财政拨款甚少,需要医院自己在市场状态下生存;另一方面又挂着行政级别,也是一级政府、半个“衙门”,行政级别背后则是资源和权利,能够天然受到体制内的各种政策网络的保护。由此引申出公立医院的医生身份的“双重性”,既是技术人员,也是国家干部,不怕风吹雨打,可以闲庭信步。体制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与此对应的是体制的束缚。作为“单位人”,要想自由流动,必须经过医院同意。医院能够“卡住”医生的东西太多了,职称、名声和地位、福利待遇、退休保障等等,最终能不能自由执业,取决于各方面利益因素的权衡和博弈。尽管各省已经出台自由执业的文件和详细规定,但目前的大环境尚不足以吸引体制内的医生大范围“出走”。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拆解公立医院的资源以利“民用”,比如医药分家(药房从医院剥离)、医学影像、检验、血液净化、病理中心的独立,相信在政策方面会不断“拆墙”,以利于培育医疗市场。软硬环境的改善,即是为自由执业拓路和松绑。一旦医生自由执业,参与市场竞争,不但可以让市场发挥人力资源的调节作用,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快速形成分级诊疗的格局,还可以让医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服务,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之中,最终惠及百姓。

    我们的医疗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医生不满意,患者也不满意;社会不满意,政府也不满意。多年的教训已经证明,市场需求是无法通过几个官员冥思苦想的一个规划来满足的,对于需求的调节而言,计划的信号远远滞后于市场信号。只有把市场打开,让市场来调配各种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的医疗需求。自由执业无疑是本次医改的亮点和突破口,或许在未来荆棘密布的医改长路中,自由执业会带领我们走出现在的“纸牌屋”。

    哈里教授:杨杰,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处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援疆3年,获得系列荣誉,被国内主要媒体大量报道,入选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研究课题《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及其效果评价体系》获山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想说什么在这输入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