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

h****0 楼主
+关注

1. **:

1.1 《内经》**:

⑴《素问·六节藏象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⑵《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⑶《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⑷《灵枢·经脉篇第十》:

“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⑸《灵枢·脉度篇第十七》:“阴气太盛,则阳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

⑹《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⑺《灵枢·寒热病篇第二十》:“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⑻《灵枢·禁服篇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⑼《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其大小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1.2 《难经》**:

《难经·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1.3 《伤寒论》**:

《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2. 《素问·六节藏象论》此段**汇释:

⑴王冰次注:“人迎……阳脉法也。少阳,胆脉也。太阳,膀胱脉也。阳明,胃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三盛而躁在手阳明。’手少阳,三焦脉。手太阳,小肠脉。手阳明,大肠脉。一盛者,谓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正理论》曰:‘格则吐逆。’”

“寸口……阴脉法也。厥阴,肝脉也。少阴,肾脉也。太阴,脾脉也。《灵枢经》曰:‘一盛而躁在手厥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手厥阴,心包脉也。手少阴,心脉也。手太阴,肺脉也。盛法同阳。四倍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论》曰:‘闭则不得溺。’”

“俱盛,谓俱大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久盛,极则衰败,故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灵枢经》曰:‘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此之谓也。”

⑵《新校正》云:“详‘羸’当作‘赢’,脉盛四倍已上,非羸也,乃盛极也。古文‘赢’与‘盈’通用。”高校教参《内经》:“羸,音垒,瘦弱疲惫之意。赢,音义同盈,有余之谓。此处作‘赢’为是。”

⑶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关格之脉,而决其为死也。上文言十一脏之脏象矣,然胃、胆、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之脉,现于左手寸部曰人迎;肝、心、脾、肺、肾之脉,现于右手寸部曰气口。”

⑷吴昆《素问吴注》:“此言六节脉象也。此家脉法,法象阳左阴右,自为一家。左手关上为人迎,若脉一盛少阳有余,二盛太阳有余,三盛阳明有余,四盛则阳气过极,谓之格阳。格阳者,食不得入。右手关上为寸口,若脉一盛厥阴有余,二盛少阴有余,三盛太阴有余,四盛则阴气过极,谓之关阴。关阴者,不得小便。阴阳相离不复相营,则俱盛四倍而为关格,一有此脉,则阴阳羸败。”

⑸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二十二》注:“人迎,足阳明胃脉也,在颈下夹结候旁一寸五分。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俱盛四倍已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过盛,盛极则败。凡脉盛而至于关格者,以阴阳离绝,不能相营,故至羸败。”

⑹张志聪《素问集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

⑺高士宗《素问直解》:“有形之脏腑经脉,合无形之三阴三阳。三阳主六腑,六腑以胃为本,故人迎之脉,以候三阳。人迎,结喉两旁之胃脉也。《经脉》论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人迎。’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少阳胆与三焦也。二盛病在太阳,太阳膀胱小肠也。三盛病在阳明,阳明胃与大肠也。四盛以上为格阳。格阳者,《终始》篇所谓‘溢阳为外格也。’此以人迎胃脉,而候三阳之六腑也。”、“三阴主五脏,五脏以肺为先,故寸口之脉以候三阴。寸口,两手寸部之肺脉也。《经脉》论云:‘肺手太阴之脉,入寸口。’盖寸口,谓之脉口,又谓之气口。脉口、气口皆属太阴,《终始》篇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五脏别论》云:‘气口亦太阴也。’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厥阴肝与心包也;二盛病在少阴,少阴心肾也;三盛病在太阴,太阴脾肺也;四盛以上为关阴,关阴者,《终始》篇所谓‘溢阴为内关也。’此以寸口肺脉,而候三阴之五脏也。”、“嬴,盈同。上文一盛二盛三盛,犹言一倍二倍三倍也,故人迎与脉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为内关外格。内关外格则亢盛盈满,无以复加,不能极于上天下地之精气,则死矣。此神脏形脏合于六气,六气贵得其平,经脉不宜亢盛也。”

于天星按语:“关于‘关格之脉嬴,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问题。嬴,余也。极,尽也。本句**意指阴阳偏盛,气血离居,血脉病过,不能尽得天地之精气,所以必死也。本来,此论首言天度,继论藏象,为何又在文尾专门论脉象呢?这正是天度藏象二者关系的综合说明。高氏解说颇为有理:‘此神脏形脏合于六气,六气贵得其平,经脉不宜亢盛也。’这就是《六节藏象论》天人相应观点的基本内容。舍此不究,反就关格病因、病理、病证、脉体大加考证,实在本末倒置。这句**放置文尾,堪称隽永,耐人寻味。”

⑻丹波元简《素问识》:“

【 四盛以上为格阳】《灵·终始、禁服》并云:‘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王引《正理论》,与《伤寒论·平脉法》之文同)
【 四盛以上为关阴】 《终始、禁服》并云:‘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
【四倍以上为关格】《终始、禁服》并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张云:‘俱盛四倍以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过盛,盛极则败。凡脉盛而至于关格者,以阴阳离绝,不能相营,故致羸败。(此本吴注,诸家作赢为盈义)极,尽也。精气,天禀也。言不能尽其天年而夭折也。《脉度》篇曰: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大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大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世人病此不少,历代医师,相传谬甚。夫所谓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营运,乖羸离败之候也。故人迎独盛者,病在三阳之腑也。寸口独盛者,病在三阴之脏也。其于关格之证,则以阴阳偏盛之极,而或见于人迎,或见于气口,皆孤阳之逆候,实真阴之败竭也。正以脉盛之极为无阴,无阴则无根,而孤阳浮露于外耳,凡犯此者,必死无疑,是皆酒色伤精所致。又以人迎在头,系阳明表脉,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阳。寸口在手,系太阴里脉,故寸口倍大者曰关阴。此以阴阳否绝,气不相营,故名关格,不可易也。若在尺为关,在寸为格。《难经》、《平脉法》及李杲、朱震亨并从前诸注,皆如此。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丹溪《纂要》竟立关格门,为病名。特言膈食与癃闭耳。’非此之谓也。简按:盖关格,言表里阴阳痞绝之候。张氏仍马注,发其余义,尤为明确。然《脉要精微论》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史记·仓公》曰:‘切其脉,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则谓之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可耶。张氏《医通》立关格门,辨马、张二家之误尤详,当参考。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滑云:‘过乎中也。盖极者中也,不及则不得为中,太过亦不得为中。’简按:此说太异。”

⑼伊泽赏轩《素问释义》:“《考》云:‘此节不与上文相接,恐他篇错简。’士栗君说亦同。……济曰:‘此段故人迎以下论脉,与上不相接,为他篇错出无疑。马、志以人迎气口为左右寸口而释之,此王熙以来之说,失古义矣。”

⑽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作‘羸’则属下句读之,言病人羸败不能尽天地之期而死也。若作‘赢’属上句读,则言关格各四倍之脉者,盈大盛满之义也。后说是。……‘关格’二字,为闭拒之义。或以为脉体之名,或以为病证之义,共可通矣。注家解‘关格’皆不明此理,故其所说亦皆不免为‘关格’之疾耳。”

⑾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病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麋,少气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⑿何梦瑶《医碥·卷之五·四诊\切脉·人迎气口》:“按《内经》谓:寸口主中(寸口为太阴肺经脉,肺为脏,故以此通候五脏之气),人迎主外(阳明胃经脉也,胃为腑,故以此通候六腑之气。腑阳脏阴,阳外阴内,故寸口以候内,人迎以候外)。人迎本在颈下,夹结喉旁一寸五分,后世既废古人三部分诊之法,遂改候人迎于左手关脉,而名右手关脉为气口,与之相衡。谓气口大于人迎,为内伤饮食(以右关属胃也,此有理),人迎大于气口,为外感风寒(以左关属肝,肝主风也。然内风与外风无涉,于理未的),分主表里。虽与经意无异,而部位不同矣。犹之足少阴肾气,本于太溪诊之(在足内踝后五分,筋骨上动脉陷中),今则诊于两尺。足阳明胃气,本于跗阳(即冲阳,在足跗上,去陷谷二寸,高骨间动脉中)诊之,今则诊于右关也(张仲景每以寸口、跗阳、肾少阴并言,喻嘉言谓即寸关尺)。再按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经谓平人春夏人迎微大,秋来气口微大,恐非),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

⒀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内经》:“【分析】一、本节讨论了寸口与人迎对比诊脉法的问题,这种诊法目前临床虽然不常应用,但对某些疾病仍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本段是否错简问题,喜多村直宽栗士《素问札记》认为:‘按以下与上文不属,疑为他篇错简。’但《素问集注》、《素问吴注》则认为本段乃承上文三阴三阳而来,故认为文义皆顺,如《集注》云:‘承上文而言人之脏腑以应三阴三阳之六气也。’《吴注》云:‘上言六节藏象,此言六节脉象也。’两说并存以备考。

三、‘关格’一词,《内经》除在本篇论及外,还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脉度》、《灵枢·终始》、《灵枢·禁服》、《灵枢·经脉》等篇。综合各篇论述,格阳,或称溢阳、外格、格;关阴,或称溢阴、内关、关。关、格、关格三者的病机,均属阴阳不能相交互运行,因而病情危重,尤以‘关格’为甚,如《类经·脉色类·二十二》所说:‘夫所谓关格者,阴阳否绝,不相荣运,乖羸离败之候也。故人迎独盛者,病在三阳之腑也。寸口独盛者,病在三阴之脏也。盖太阴行气于三阴,而气口之脉,亦太阴也。阳明行气于三阳,而人迎之脉,在结喉之旁也。故古法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寸口。’说明关格,既是代表了三阴三阳之脉象,也表示出三种疾病的证候。但自《内经》而后,文献对‘关格’的记载多不一致,如《难经·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复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此在病机分析上虽然与《内经》同,但却以独诊寸口脉为诊法,这与《内经》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有异;《类经·脉色类·二十二》又指出:‘仲景宗(《难经》)之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则不仅独取寸口为诊,又以关、格为具体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又谓:‘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后世亦有谓‘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关格者,谓膈中觉有所得,欲升不升,欲降不降,饮食不下,此为横格’(《丹溪心法·关格》)。所论关格之涵义各不相同,惟就其病机为‘阴阳否绝’观之,则诸说皆本于《内经》。……

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是《内经》所载多种诊脉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虽均有人使用,但应用疾病的范围较窄,理论探讨亦不够深入,有必要加以进一步研究。”

⒁胡天雄《素问补识》:“[人迎一盛]人迎与寸口合诊之说,《终始》、《经脉》、《禁服》、《脉度》等篇中均有论及,其说大意是:寸口主内,主五藏,为阴;人迎主外主六腑为阳。春夏阳盛故人迎微大,秋冬阴盛故寸口微大。这就是所谓“脉口人迎应四时”的实际意义。及其发病,则有虚实之分。寸口候阴,凡阴经实证,寸口皆大于人迎,大一倍,病在厥阴;二倍,病在少阴;三倍,病在太阴。反之,人迎候阳,凡阳经实证人迎皆大于寸口,大一倍,病在少阳;二倍,病在太阳;三倍,病在阳明。阴经虚证则寸口小于人迎,阳经虚证则人迎小于寸口。如果寸口大四倍于人迎,且大且数,叫做溢阴,溢阴为内关。如果人迎大四倍于寸口,且大且数,叫做溢阳,溢阳为外格。不论内关和外格,都是危证。在治疗上,根据寸口人迎盛衰情况,或泻阳补阴,或泻阴补阳。如果关格之脉,同时并见,就会死不旋踵了,义详有关各篇。这是人迎寸口的诊断施治***。但本篇与《终始》篇,较之其它各篇,尚微有不同:⑴.只言人迎寸口几盛,不言此盛于彼或彼盛于此。⑵.都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句。⑶.《终始》篇更有“内关不通”、“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等句。

天雄按:人迎是足阳明结喉两旁动脉,《灵·寒热病》篇已有说明;寸口即气口,是手太阴腕部动脉,观“人迎与太阴脉口”句,明明指出脉口属太阴,则后世‘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理论上没有根据,必另有见解。其次,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可能是后人妄形加工所致,此处一盛二盛,按《终始》及本篇来理解,应该是对其本身而言,并非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否则,“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句,将无法比较。其三,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且大且数,叫做关格。此时阳盛于外,阴盛于内,阴阳不得相荣,有彼此离决之势,故为死候。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而且,寸口脉盛大,也决非全是阴盛之脉,故越人《三难》以尺寸分关格。仲景脉法更明确提出:“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终始》篇“内关不通”落了实,实在是一大进步,张氏(注:指张介宾《类经》)讥之,盈篇累牍,不嫌辞费,自己又找不出满意的答案,徒然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没有意义的。如张注本节,前面说,“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注后文又说“俱盛四倍以上,谓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也”。在同一节的同一个问题的注释中,前后矛盾如此?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何梦瑶《医碥·人迎气口》云:“按:结喉旁人迎脉,恒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此后人所以改候人迎于左关以与右关较大小也。”虽为调和之说,尚可从。

[关格之脉羸]《新校正》云:“详羸当作赢,脉盛四倍以上,非羸也,乃盛极也。古文赢与盈通用。”天雄按:《淮南·时则训》“天地始肃,不可以赢。”注:“赢,盛也。”当从《新校正》。又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精羸必舍。”羸即赢;“气血充赢”赢即盈。盖赢和羸,因形似而误;赢和盈,因音同而假。脉赢,谓脉道充盈,即上文盛字之意。王注“衰败”,张注“羸败”,是言关格之病,非言关格之脉矣。”

3.小识: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

以上所列**主要是“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及《灵枢经》中《终始》篇、《经脉》篇、《脉度》篇、《四时气》篇、《寒热病》篇、《禁服》篇、《五色》篇等**中。由以上可以看出,《素问补识》分析的非常透彻、到位与客观实际。根据时贤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所云“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徒然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死死抱住不放,是没有意义的。”所云甚是,当从之。那么历代注家之解是否皆强为之而解?

结合现代解剖学的观点,人迎脉即颈(总)动脉,寸口脉即桡动脉。一般情况下,无论从解剖管径,还是脉搏跳动力量、血液流量,颈动脉是大于桡动脉的。现代医学认为,心脏骤停或人体生命结束、死亡时,大动脉搏动消失与否是一个重要指征,其中股动脉和颈动脉脉搏的触摸是一个客观指征,但并无桡动脉的触摸。何梦瑶《医碥·人迎气口》亦说道:“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如此说来,寸口脉是不能大于人迎脉的,而“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说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者等,本身合理否?经典理论的正确性是否值得怀疑呢?道理不辨自明、不言而喻。

故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在其著作《群经见智录》中说道:“吾侪今日读《内经》,当以怀疑的眼光读之,不当盲无别择,一味信仰,遇不可解之处,曲为之说。”

时贤赵洪钧先生亦在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说道:“对不少《内经》篇章和**,只有结合西医的有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没有足够的西医知识,不少经典校释的要害处,只能永远模糊下去。”

读者是否认同之?可自己揣摩、研究、细玩之。不当之处请拍砖。

关于“关格”一词,高校教参《内经》分析到位,讲解透彻,并说道:“所论‘关格‘之涵义各不相同,惟就其病机为‘阴阳否绝’观之,则诸说皆本于《内经》。”目前仍沿用此名词作为一个病证名而得以保留。如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4~49---2008)《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就有“关格”病证,说道:“关格是指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本病主要因脾肾阳虚,浊毒壅阻,三焦气化失司所致。关格晚期,浊毒、瘀血相因为患,可致五脏俱伤而见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变证多端,病情渐入危境。常见于西医的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家族性肾炎、中毒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病、多囊肾、痛风性肾病、多发性肾结石、尿潴留、肝肾综合症、前列腺增生、下腔静脉栓塞、肾血管狭窄等病症。”关格晚期,实际上就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016-08-10 20:16:48  2845 浏览
全部评论
r**u 抢首赞
詳細!謝謝樓主分享,需要點時間細看!感激!
2016-08-11 09:36:57·香港特别行政区 回复
Z****g 抢首赞
特别的好!温故而知新!
2016-08-10 22:12:12·江西省 回复
登录后查看全部评论
2
热门推荐
值班的经验教训,总结过吗?
勇于脱掉白大褂的医护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医学界有哪些特别牛但很低调的人?
医生的一天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