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助手APP 百万医护都在兼职、学习、交流
立即打开

《灵枢·终始第九》白话说解

b**1 楼主
+关注

《灵枢·终始第九》白话说解


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说解:

本篇既以“终始”为题,又以“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开篇,足见“终始”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实际上,这开篇第一句已经道明,**医学的全部方法和道理,都涵盖于“终始”之内。因此,本篇说解的重点,也就在于弄清楚“终始”的确切内容。


“毕”,古作“畢”,《说文》:“畢,田网也”,即捕罗鸟兽之网,在此乃纲举目张、网罗殆尽之意。


《九针十二原》所谓“始于一、终于九”,那是“终始”的字面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过程。盖《灵枢》的编纂规划,就是分列九卷,卷各九篇,故拢共八十一篇文章。而《终始》即乃第九篇,至此完成《灵枢》第一个“法天”的编辑单元,于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构建完毕,所以就把本篇命名为“终始”——我最初是这么认为的。


《终始》这篇文章在行文格式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岐黄问答,这种情况在《内经》较为罕见,仔细琢磨,应该是写作于《灵枢》编纂之前的早期经典文献。盖凡经总编辑修饰润色,他总要贴上“岐黄”的名号。另外,《终始》篇各段落的发语词一律是“凡刺之道……”、“凡刺之道……”、“凡刺之属……”、“凡刺之法……”、“凡刺之禁……”,从这些俨然命令似的语气也不难看出,该文作者必具有极高的权威,因此很可能就是《小针》作者,因为他是最早的针医创始人,只有他才具有制订行业规则、发布学术结论的资格。

2013-12-20 16:49:55  12324 浏览
全部评论
u****9 抢首赞
今天受益颇多,感谢前辈的讲解
2023-03-10 22:42:28·北京市 回复
b**1 抢首赞
原文: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逸,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说解:此十二禁,其实主要是对患者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之所以患病,肯定是因为自身行为的恣意放荡违反了养生之道的缘故,那么,如果真想治疗疾病,起码应该在治疗期间节制一下,尽量除掉那些有损健康的坏毛病,庶乎可行。如果仍然随心所欲、肆意妄为,那就决不可能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俗话所说:“三分治疗、七分保养”,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还要知道,这种话如果从医生嘴里说出来,显然是在推卸疗效不很理想的责任。比如“新刺勿内”、“已刺勿醉”这些禁忌,都非常含糊,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和量化标准,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作为疗效不佳的理由。原文: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掣纵,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说解:本篇名为“终始”,故以生命之终结作为收尾。从原始宗教的观点来看,死亡就是精神解脱了肉体躯壳而重归于大自然,因此死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终始”。然而这段话最明显的用意,就是指出,无论如何,人都终有一死。这其实是对某些道家人物所宣扬的长生术(比如《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无有终时。”《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的明确否定。针医创始人本来是道家门徒,他继承了道家学派的自然哲学,并从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然而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荒诞无稽的邪说所蛊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理论探索能够沿着理性、务实的轨道,这也正是他所创建的针医学派(其代表著作就是《黄帝内经》)的很多理论至今仍然光彩照人的缘故。所谓三阳之终者是描述急性暴病患者在弥留之际的濒死症候,所谓三阴之终者是描述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在弥留之际的濒死症候。其中,太阳之终者乃谓癫痫病之持续发作者的濒死症候;少阳之终者乃谓突发脑溢血的濒死症候;阳明之终者乃谓急性高热(如败血症、化脓性感染之类)的濒死症候(其中“口目动作”,谓面部肌肉痉挛也;“喜惊妄言”,谓惊厥谵语也;“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是说人迎与跗阳上下两处脉搏,俱属阳明,先出现异常急促而有力的脉搏跳动,稍后即转为脉搏间歇,随即又完全停止跳动,这个过程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故描述为“盛而不行”);少阴之终者乃谓肾衰竭的濒死症候;厥阴之终者乃谓肝衰竭的濒死症候;太阴之终者乃谓消化道肿瘤的濒死症候。(完)
2014-03-01 15:53:23·河北省 回复
b**1 抢首赞
原文: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疾(原作“厥”,据《甲乙经》改)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说解:这一段话表明,针医先师亦把“治未病”作为“终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古代针医“治未病”的具体手段,其实就是“缪刺”法。“形气”是指外在的形体与内在的神气,也可以理解为“身体素质”,盖人的整个身体素质实际上就是外在形体与内在神气的综合体现。“形肉未脱”是一重要前提,表示形体还没有明显的消瘦,意思是外表看起来还象个普通的正常人。“少气”不是指气短、气喘类病症,此从“形气”角度而言,是指内在的神气衰少,即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当然也包括气短,或劳累后气喘)的意思。实际上,《内经》凡言“少气”,都不是专指呼吸系统的疾病,而是泛指身体素质的虚弱和整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因此,人一旦神气衰少,出现精神欠佳、体力下降,就是一个明确的警告信号,提示其人身体素质已经出现问题,尽管当时并未出现明显的剧烈的病痛,也可预断其即将患病或已然患病,如果再出现阵发性脉搏躁疾(即心律加快),则更能增加这一判断的可靠度。那么,按照针医先师的思路,此时即应未病先防,其手段就是“缪刺”,也就是刺泻其皮肤血络。《九针十二原》所谓“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其实也是把血络作为疾病之发源的意思(请参见彼篇说解)。则刺泻血络这种治法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解除当下的病痛(此人很可能当下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痛),而是在于“治未病”,也就是在其人抗病力稍衰之际,即未雨绸缪,疏通经络,消除病原,从源头上把疾病化解掉,则所谓“缪刺”,即未雨绸缪之意。因此,**血络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病,还可以用于防病。血络一旦形成,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神气耗散所致,一方面亦可认为是邪气聚集所致,故刺泻血络乃有“散气可收,聚气可布”之功。原文: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说解:此一段话,乃专为针感迟钝者设法。由于针感在古代即称为“得气”,故此法亦可称“得气法”。须知古代针医主要治疗的其实是内科疾病,所以也必然是以毫针为主要医疗器具,而大凡以毫针治疗,一个总的要求就是必须“得气”,亦即所谓的“气至而有效”,也就是必须产生针感才有疗效,否则就是瞎耽误工夫。然而临床实践中又总有一些感觉迟钝的患者,无论**深浅,**轻重,就是没有针感;更重要的是,按照针医先师的理论,没有针感就没有疗效,这就意味着**疗法对此类患者毫无作用。那么,如何解决和解释这种疑难现象,亦即如何促使“得气”,也就成为针医“终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终始》作者对于这类针感迟钝的患者,主要是采用精神转移法来促使针感发生。比如,安排一个幽静去处,关闭门窗(深居静处,闭户塞牖),杜绝闲杂人等,以保持绝对安静(毋闻人声,以收其精),或者还可以刻意营造一个庄重肃穆、神神秘秘的环境氛围(占神往来,就是由医师设一个神灵牌位或者祭台,摆放香烛供品,然后虔诚地醮占祈祷,卜问吉凶。这在古代是非常庄重、神秘的事情,一般人在这种场合下都会不由自主地收敛精神、肃然起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患者“魂魄不散,专意一神”,使其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接下来的**治疗这件事情上(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如此就可以促使其产生针感了。我们知道,人在宁静肃穆的环境中,感觉神经会格外灵敏,所以这应该是促使针感发生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主动的精神转移法没有达到目的,还可以采用被动的精神转移法,即“浅而留之,微以浮之”。就是先以针尖轻轻挑刺皮肤,令其局部产生刺痛感,则其全部意识必然会被动转移并集中到**部位(以移其神),然后再深刺该部位的经脉腧穴,直至产生针感为止(气至乃休)。如果上述方法统统不行,那就只能考虑该患者的精髓是否已经枯竭。盖古人认为精与神是体用关系,故不能产生针感不仅应归咎于神气的迟钝和衰疲,同时还预示着精髓的极度匮乏,而精髓匮竭的原因必然是患者对自身淫欲的放纵,而使得**大量损失,况且填精补髓这种事情不可能由医生代庖,只能靠患者自己长期保养,于是医生的职责和义务就巧妙地推给了病人。“男内女外”,是指两{BANNED}合之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即尽量把**用以填补精髓之意,盖禁绝{BANNED}(即谨守勿内)或虽{BANNED}而能保持**不泄(即坚拒勿出)是古人看来能够补益精髓的最有效的实用手段。本篇后文所云“形体淫逸,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正是从“得气”的反面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是谓得气”,是说以上三种方法都能促使“得气”(产生针感)。然而我们要知道,前两种方法或许可行,最后一种方法(禁绝{BANNED}或{BANNED}却固守**不泄)则只是古代“良工”的推脱之词。在无论怎么**都无法产生针感(这意味着对此人的**治疗彻底失败,没有丝毫的疗效)的时候,提出患者精髓匮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种禁止{BANNED}或者交而不泄的特殊保养法,实在是自诩包治百病(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良工”唯一能够避免陷于尴尬难堪的退身之步。
2014-02-24 17:04:22·河北省 回复
登录后查看全部评论
24
热门推荐
医生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年轻医生“不想晋升职称”?
如何看待全院一张床模式?
如何看待“先检后医”的诊疗模式?